洪水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水利部针对防洪减灾提出了智慧水利的“四预”功能体系,对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和预报精度均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地理位置偏远或地形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我国部分地区雨量站密度远低于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值甚至未布设雨量站,严重阻碍了该类地区洪水预报工作的开展。随着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发展,
该书探讨了海洋对个体、群体及国家文化特性形成过程的影响,侧重考察了商业航海与海军对民族身份的塑造产生的影响。作者以英国海军为例,阐述了如何塑造了其身份的历史,英国的文学、艺术又如何构建了航海家和海军的形象。该书还考察了意大利和德国等具有海上军事实力和悠久航海传统国家的海洋历史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
本书就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一系列英国与海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考察,1807年废止奴隶贸易及1833年大英帝国内部全面废除奴隶制等问题。可以说,这一时期海洋成为连接英国与世界的纽带,收录于该书的8篇论文均以海洋为线索对上述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探讨,视野独特新颖。
本书多视角、多方位地阐述了印度洋在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印度洋地区处于世界重要贸易带中心,是地球上拥有可利用财富的最大的单一地区。这些财富历史上先后吸引了多个国家来到这里,成为印度洋的开拓者。本书在研究各历史时期各国家和地区在印度洋和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情况,同时也研究其他的相关因素对印度洋的兴衰、创新能力的影响。特别强调了
海洋不仅是国际交往的通道,也是值得深度文化研究的历史理据。该书借鉴历史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和文学的研究方法,秉持动态的历史观和海洋观,深入阐述了海洋的历史化进程。编者摒弃了以历史时间顺序来编写的惯例,以问题为导向,相关论文聚焦某一海洋地理区域问题,从太平洋开篇,依次延续到大西洋。所选论文从不同侧面反映真实的和具有象征意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的基本框架与原理重点分析地质数据预处理、文本挖掘、大图形社区结构识别、机器学习及知识图谱的建模过程,对必要的应用场景使用Python语言给出案例。本书对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大有裨益。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详细介绍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地球物理、地震资料智能处理、地震资料智能解释及测井资料智能解释等,涵盖地震勘探和测井地层评价的主要环节。
本书基于中国东部海域6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南通幅、大连幅、上海幅、天津幅、台北幅和上海东幅)实测获取的表层和钻孔地质样品、浅部地震资料等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东部海域各海区在海洋沉积学、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中国东部海域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的新认识。包括三个
本教材全面总结东华理工大学60年来在浙江江山地区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教学实习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当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方法编著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主要作为东华理工大学二年级本科生野外填图实习使用。第1章综述了江山地区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和区域构造演化;第2章简要介绍了江山地区土地资源、矿产资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佛子冲铅锌矿田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包括赋矿围岩、控岩控矿构造、矿石结构构造、赋矿层位和围岩蚀变等;并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流体和找矿标志等角度,讨论佛子冲铅锌矿田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填充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以此深化学生综合理解矿床学、矿产勘查学、矿山地质学、岩浆岩岩石学、矿田构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