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兼具宏观与微观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通过宏观上的体例创新,从总体上揭示了中国法律思想史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微观上的内容改革,力图将历代思想家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拉回到现实中予以解说,从而实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学术追求。
《四川近现代文化名人法律思想研究》作者李西臣博士,对四川近现代文化名人相当熟悉,纳入其研究的名人包括廖平、杨锐、宋育仁、刘光第、吴虞、吴玉章、邹容、张颐、晏阳初、蒙文通、周太玄、贺麟、巴金、唐君毅和范长江等,虽不能说已囊括无遗,但形容其洋洋洒洒实不为过。上述名人单个的研究,包括其法律思想的研究时有面世,但将他们集合起来
由沈仲衡编著的《价值衡量法律思维方法论》分别介绍了价值衡量论与法律思维方法,深入探讨了疑难案件中应用价值衡量法律方法提出的根据和理由、内涵和特征,有助于在法的本体论问题上形成全新的认识,对法律的内容作更为开放性的理解,并能发挥重要的实践作用。
社会法学专业书刊《社会法学》将由厦门大学法学院蒋月教授主编,规划根据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及其他社会法领域的内容,设定下列六大固定专题栏目:专题研究、劳动法报告、社会保险法报告、社会福利法报告、社会救助法报告、域外社会法报告。并可根据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增设专栏。每卷本规划40万字符内。每年出版一辑,在每年的第1季度内出版。以
《文学中的法律:与法理学有关的问题、方法和意义》由许慧芳著。《文学中的法律:与法理学有关的问题、方法和意义》主要包括文学中的法律、研究综述:对文本中法律主题的多重视角的解读、“文学中的法律”所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其回应、法学研究中的文学世界、“文学中的法律”的主要问题、“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方法、“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意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是德国法学家托马斯·莱塞尔的一本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德国法学院的经典教材。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法社会学的性质,明确指出法社会学的双重作用,介绍了该学科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各大流派,主要包括当今最具影响的8位理论家的主要思想,并对它们进行客观评价;第三部分阐述了法社会
本书秉承浓缩法学精华、锻造教材精品店理念,向读者提供全面科学的法学知识和体系。针对我国颁布的各部法律规章,组织相关学者撰写,保证高等教育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的内容都以最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全书共分法学基本理论、中国法制史、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际法等十二章。
本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法律实务中常见的各种典型谈判类型,并通过大量的谈判实例来介绍法律谈判的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以谈判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执业能力有较大帮助,适合作为训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职业素质的基本教材,也可以作为法学
本书是一本面向普通本科院校法学学生编写的选修课教材,作为法律学科中的一门理论学科,《西方法律思想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次分明地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使广大学生能够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形成直观的认识,为继续研习其他部门法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全书沿着研究方法(样本观察、关系分析、假设检验)与研究对象(立法问题、违法问题、司法问题)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形成"九宫格"内容进阶体系。读者可以从任意"一格"进入,展开法律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