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起,冯文慈先生即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之后进入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任教承担中国近代音乐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1959年9月他编写刻印了《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讲义,在北艺师音乐系作为教材使用,该教材是迄今发现的很早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材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新音乐的哲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
本书是作者史蒂夫·特纳根据自己之前的作品《一夜狂欢》创作的。全书按照年代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962年至1966年,第二部分是从1967年至1970年披头士解散。本书深刻有趣地分析了披头士的经典名曲创作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主创(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创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百多幅珍贵的披头
去撒哈拉沙漠
《现代音乐赏析能力训练/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是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十二五”规划教材。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而加强文学、音乐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由于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音乐欣赏”
《汉族民间音乐“一曲多变”的观念及其实践研究》从汉族民间音乐中筛选“同宗民歌”、“板腔变化体”和“八板”三个显性现象,结合文献和田野考察对当下活生生的“一曲多变”个案从即兴、传承和传播、移植和改编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曲多变”是民间艺人在即兴、传承和传播、移植和改编等音乐实践中通过对“一曲”(曲牌或成曲)之旋律、节
介绍中国音乐艺术的源流与主要成就、重要作品,引导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与门径。著者:司冰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本书从三个方面对三峡库区秭归民间音乐进行了梳理,介绍了秭归民间音乐的基本属性、音乐种类及音乐特色,并实地采访了几位秭归民间音乐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秭归民间音乐提出了相关建议。
《音乐基础/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由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三个模块构成。“乐理视唱练耳”模块降低了难度,加入了儿歌视唱,更适合学前专业的学生学习;“声乐”模块在理论基础上突出幼教特色,选编了幼儿歌曲,并增加了儿童合唱知识,更具实操性;“音乐欣赏”模块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主,内容涵盖中外
本书由音乐欣赏和舞蹈欣赏两部分内容组成,简要系统地讲授了音乐舞蹈的基础理论,集鉴赏知识和作品鉴赏为一体。音乐欣赏包括民族歌曲艺术、通俗歌曲艺术、高雅歌曲艺术、西洋乐器、中国民间戏曲和中国民族器乐。舞蹈欣赏包括舞蹈的起源和分类、古典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 本书适合作为文理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非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