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之谜》分成四辑:辑一,意义理论;辑二,符号;辑三,广义叙述研究;辑四,文化的形式。作者整个学术生涯从事形式论研究。从早期的新批评历史重估,到80年代攻读叙述学,90年代转向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新世纪转向广义叙述学,近年转向意义理论与符号现象学。作者在形式论上四十年锲而不舍地勤奋思考写作,《形式之谜》是作者
《建设“圆形”的文学批评》涵盖文学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心理学思想等领域,在基本理论中突出文学批评理论。全书有对毛泽东关于体验和兴会的思想的阐释,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源流的介绍评述,对中国早期文学叙事源头的探寻,对中国古代生态文艺学思想的发掘,对老庄、孔孟以及佛家艺术心理学思想的阐释,这些文童立意在互文关系中理解中
笔者曾在拙书《新编学生实用修辞赏析辞典》中称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老大”,这是因为:其一,形式上,比喻除了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一般可分明喻、暗喻、借喻三大基本形式,此外,还可从不同角度分出纷繁复杂的变体形式。综观各家说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比喻的名称达60多种,其中除了相同异称26种和二
作者喜好以美学的视角看待艺术、文化和人生,基本的学术路径是从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这本书虽分为五辑,但主要包括文艺美学和文化美学两个方面,所以题名为《文艺美学及文化美学》。书名中的这个“及”,有静态的“和”与动态的“到”两层意义。文艺美学文章,意在展示“文艺美学”学科的独特性,讨论的是这一学科的基本问题。文化美学文章,
曾繁仁编*的《文艺美学的生态拓展》涉及文艺美学与生态美学两个方面的研究。前者着重阐释了文艺美学的产生、发展与主要内涵,作者在艺术本质的实体论、关系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中持审美经验的学术立场;后者则阐述了生态文明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社会文化与哲学美学转型所必然导致的生态美学的产生,并论述了生态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存在论与生命论
王元骧编写的《艺术的本性》分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两部分。在文学理论方面,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说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与近代西方流传的直观的、唯智主义的认识观不同,强调作家是作为知、意、情统一的现实的人投入创作活动的,故而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期盼和梦想,这决定了文学的性质不只是认识性(“
张玉能*的《文艺学的反思与建构》是对中国新时期以来文艺学问题的反思和建构。全书内容主要分为六个方面:一、文艺心理学研究,主要论述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深层审美心理等。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现代性、言说方式、美学之维等。三、西方文论研究,主要论述巴罗
李衍柱编著的《文学理论--思辨与对话》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信息时代与文艺学建设。具体阐明文艺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并从理论上回答了西方学者鼓吹的“文学终结论”,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艺学的基本态势是“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认为“主导多元,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二是回归经典圣地,原创性地提出和论说了柏拉图的世界图
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试图弥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裂痕,从而为文学研究带来一股新鲜之气。具体而言,他将文学与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资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理论。远距离阅读就是系统地运用图表、地图、树型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方法——图表来自计量史学,地
《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分为十三章,内容包括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审美、文学与文化、文学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写作等,每章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经典文本阅读;相关问题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