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研究文库丛书之一。全书分理论分析、典型示范、中华民族新史诗三个部分,选取了共19篇文章,分别从理论角度、中外文艺史的史实经验,具体经验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文艺高峰以及中华民族新史诗观点提出对当下的划时代意义。文章观点独特,时代感强,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世文学》是复旦大学袁进教授主编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论文集收录了约20篇有关中国近代文学与西方传教士关系的学术论文。涉及论题包括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文学创作、文学语言的影响,近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传教士文化,近代耶稣会传教士的相关论著,传教士与文人交往等。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史、语言学、历史学、中西交流等,视
全书分三大板块即上中下三编:上编历史化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主要探讨历史化与历史语境的结构关系,总体图景与时代特质,主体构架与知识谱系,时空拓展与思考向度,评价机制与评判标准;中编历史化的主要路径与研究方法,先是从历史化与体制关联角度,分别考察述学体的写作、经典化的生成与文学史的重建,接着从历史化基础出发,将其与史料研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潮为阐发重点,提出文学自信力的重大命题,通过分析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的文本特点、审美风格、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独特品格。研究发现: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中国影响力的时候,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新时期文学,不仅在世界文学的考场上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
本研究侧重从话语形式层面探讨20世纪域外文论本土转化的机制问题,提炼出碰撞与融合曲解与变形挪用与重构移植与变异言说与抗拒调和与会通等几种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的机制类型,力图多层面、多方位地观照域外文论中国化的样态与方式。在此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提出融突和合这种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转换机制。通过微观与宏观相互补充的论述
《灵光的消失: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充满灵光的文学正在消逝,不仅仅指文学中乡愁、大地及与之相关的神韵的消失,也是指心灵在逐渐丧失对这一风景感受力。这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的转变,许多被遮蔽的茅盾显示出来,使我们看到了复杂、喧嚣、共生的当代现实。作者借助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从家族小说、女性身份、乡土文学等不同切入点,对中国
本书结合福建地域文化特征,对明末清初福建遗民作家陈轼及其遗民朋友圈进行整体观照,探究陈轼著述所蕴含的遗民身份意识,论述明末清初福建遗民文人群的心态特征及其精神处境。全书分为八章,分别对陈轼的家学渊源、求学仕进、宦海沉浮的身世经历、著述版本、交游情况及著述的思想意蕴与艺术成就等进行研究论述,重点从记忆、认同的视角探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
两汉文学与三楚文化关系研究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纪念文丛”之一种,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文华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内容涵盖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五四运动”研究、陈独秀研究、胡适研究、鲁迅研究、传记文学研究及文学理论研究等多方面领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文华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书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