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传信录(上)》,为《中山传信录》上集,辑序至卷二。《中山传信录》清代徐葆光撰,六卷附《中山赠送诗文》一卷,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徐葆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农历六月奉命出使琉球,册封当时的琉球王尚敬。至翌年(1720年)农历二月回国,在琉球逗留达八个月。在此期间,徐葆光搜集琉球史籍资料,游览山海,观风问俗,并将
本书是展现了运河沿线古村落文化演进脉络的历史普及读物。本书以行政、科研人员为阅读主体,讲述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起源、地名故事、运河漕运、商贸、堤防、运河治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结合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挖掘、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方面的具
本书系《荆楚文库地方志》之一种,由两本不同的《[康熙]罗田县志》拼合而成。一种为八卷,清蔡容远修,清康熙四年抄本;另一种是八卷,清张琳修,清刘青震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前者分地理志、食货志、官师志等十二门七十一目,与知县祝珝所修的明嘉靖罗田县志的行文格式保持一致,稍有改动;后者分地舆志、建置志、赋役志、职官志等八门五
《红色文化蕴青州》是部记录地方红色文化的文献整理图书。书中选编、收录了革命战争年代发生在山东青州的感人故事,特别是收集整理的青州烈士事迹解说词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本书分为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工业交通、教育、镇村建设、镇域组织、政务、地方语言、人物、要事记述、诗文选辑等十八章,记述故市镇境内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本书以中州地区在明代政治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心,以河南东北部(即豫东北)为着力点,研究了这块土地所浓缩反映的明朝衰亡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原因。研究包括了在中州地区的皇权政治、藩王世系等政治议题,以及黄河治理、赈济灾荒等经济议题,还包括杨东明、吕坤等出身于当地并曾在此地为官的著名士大夫的言行等文化与社会议题。该书的研
本书分上下两篇,14章,上篇“宅坦经纬”介绍建置沿革、自然、人口、文化、建筑等,下篇“谱海纵横”对明清时多个版本的胡姓谱牒加以梳理研究。本书翔实记录自北宋景德丙午年以来千年间宅坦村的变迁、发展及支裔概况,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方面情况,使文化传承有绪的宅坦以农工商贸文化齐备的面貌呈现,可为“三农”研究提供纵的线索和
本书共分18章,从悠悠远古追溯到现在。早在7000年前,侯马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全国后,置绛县,县治新田,属河东郡。东汉时为绛邑县,属平阳郡。唐贞观十年(636年)曾于此置新田府。明洪武八年(1375年),绛州金台驿迁此,设侯马驿,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通往秦、豫、蜀、楚,为北方最大的驿站之一。1946
本书分为《文献研究》《历史探赜》《文学研究》《维扬俊彦》《园林建筑》《公园城市》《寺庙寻访》等章节。是以扬州为研究对象的各类知识的总论,核心要素是扬州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该书通过对扬州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以及将扬州与其他同类城市做比较,研究如何
本书是黄河文明研究的集成之作,集中体现黄河流域悠远流长的文明。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保护传承弘扬夏文化笔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明与文化、学术信息等专题,内容主要有寻找禹迹系列文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系列研究成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列研究、黄河两岸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和黄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