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既是占筮之书,也是西周建国的历史记录。由于屏蔽了一些关键信息,使得《周易》记载的西周建国史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但《周易》在每一卦中都设置了解开此卦的信息密码。本书以这些信息密码与《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国语》《史记》乃至《竹书纪年》等文献相互参证,把《周易》记载的从古公亶父迁岐至周公东征百年间
本书将《论语》的理论框架比作一棵树,将“仁德”“学习”“政治”“孝悌”“礼乐”“君子”六个方面与树的不同部位相对应,利用思想背景解读文本,利用文化背景提升思辨能力,让《论语》不再“难读”“难背”“难讲”,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升师生国学素养。
本书是为初学者学习《论语》撰写的。全书对读音的古今异同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在句读方面,用现代标点做了标注,本书译文注重晓畅,尽力实现与《论语》文风的协调一致,传达出《论语》的味道和感觉。在注释方面,书中尽量采用定论或影响较大的结论,并吸收了语言学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书中还附有作者对《论语》部分章节的心得,希望对读者有
本书讲述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长故事,书中描写了他的童年、生平、身世、思想、主要事迹等,书中也详细阐述了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在现代社会下的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该书内容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籍经典四书之一的《孟子》所作。《孟子》一书共计七篇,以梁惠王篇居首,分成上下篇,上篇计七章,下篇计十六章。全篇均搜罗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人的对话,内容几乎均重在战国时期政治以及儒家哲学与文化建设上,正式标明“仁者无敌”的理念以及“王道保民”的方针,并以“义利之别”为全篇的开宗明
《孔子和今文学》为蒙文通先生晚年研究经学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196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讨论文集》,可视为蒙文通先生经学研究的总结,但同时又深受时代的影响,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本次出版,新增附录文章七篇,如《孔子思想中进步面的探讨》《论经学遗稿三篇》《汉儒之学源于孟子考》《儒学哲学思想之发展》《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
本书选取海南、陕西等地的文庙等儒家文化物质载体和风俗民情等行为文化载体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材料,力争将个案研究上升到理论一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当代儒家学说发展和文庙等儒家文化物质载体及围绕载体所进行的民俗活动等进行整体性描述和概括性总结,研究并揭示出隐藏在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形式背后的儒家文化模因。本书
本书对《庄子》的内七篇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对各篇都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本书认为《庄子》内七篇的主旨或核心在于阐述“道”,揭示了人通过思考,充实自身的思想,规范自身的德行,是可以得到他人尊敬的。本书修正了前人对《庄子》的不规范认识;解释了文中许多难点和疑点,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等语句的真正
本书按照原文、注释、译文为先后顺序编写整理,同时参考了多种古籍版本,整理过程注重注译准确,通俗易懂,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晏子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记述了晏子的思想言行,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晏子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所蕴含的礼法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尚贤任能思想、廉政思想、外交思想、哲学思想等在今天仍
内容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其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论语》语言简练,浅近易懂,旨意深远,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论语》主要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处世、教育、审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本书设置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