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相关核心术语、概念的古今演绎、中外对接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艺学作为一种现代形态的人文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清末民初中一西一日三方语境的交互作用下展开的,臻至成熟则是20世纪中后期,中间经历了近百年的演进过程。体现在学科用语上:一是直接从西方输入,二是经由日本中介引进,三是结合中国传统元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本书是作者谈现代文学理论、文艺社会学、文艺社会心理学、毛泽东讲话研究等论文和短文,既有谈及《一个人的遭遇》和《告别马焦拉》等原创作品的文学批评,又有涉及电影《集结号》等的评论心得,是作者多年来的文学思索,也是作者多年来对文学理想灯火的寻找,作者*后认为:文学理想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主要涉及谈审美、审美心理的论文、讲演和短文,本书围绕着美的本质,或者说形成美的根源是什么的问题展开哲学探讨,系统地回顾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美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一.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二.中国古代“美在关系”命题的提出。三、形成美的根源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有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层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以一种新颖的体例,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文心雕龙》“奇正华实”说、《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说等“三十说”论述刘勰对文体、文学创作、作品构成等的思考,读来饶有趣味,让人兴致盎然。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中华古代文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蕴涵着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普遍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本书**次将中华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中进行观照,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并就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做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这对处在现代立场的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的作品《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下辑收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谈古论今——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谈西论中——开放自我与走向世界;宗教与诗学——诗人(作家)的宗教情结。通过对儒、道、释文论思想的差异和互补的研究,通过对气、神、韵、境、味等文化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作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下辑收录了童庆炳先生近年来关于形式相互征服说、语文教学、经典化、历史语境等诸问题的论文,计划为:**章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客体;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学创作的一般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下辑收录了《历史题材文学前沿理论问题》一书,集中体现了童庆炳先生对中国文体的思索,该书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历史回顾,西方文体论的历史回顾,文体作为系统,文体的功能以及文体的创造,历史题材文学的例证等诸方面,对文体问题做了系统的,全方位的考察
本书是《童庆炳文集》之一,所谓“维纳斯的腰带”,指的是文学创作的奥秘。本书以深刻的学养为经纬,汲取了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乃至势同水火的文学创作理论,再加以作者自己独具匠心的选择和推衍,畅谈了作家在创作时如何获得美和诗意。在全书严谨的学术框架中,既有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又有鲜活的生活和创作感悟,论述清晰简洁,例子生动丰富。对于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自然说这两种层面,并用美学的视角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