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钱锁桥、周质平、陈子善、罗福林等十余位中国及国际上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评论文章,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翻译、美食等角度,对林语堂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精彩而专业的论述,将林语堂作为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的不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分为四章,章着重考察林语堂在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二章着重探讨
人文》学术集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度思考,展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为便于
本书分两辑:辑主要是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涉及文学史方法、文学史理论、文学史界限、文学史书写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本位观品格论等观点,对流行的审美中心主义作家作品中心论等文学史模式进行了批评;第二辑主要是反思现当代文学批评问题,对学院批评作家批评唱反调的批评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学术意识、学术规范、学术争论
“当代河南女作家研究资料汇编”主要对21世纪以来河南女作家创作及研究资料进行编纂与整理。主要包括对重要学术期刊关于河南女作家的研究与讨论进行收集、整理,对新一代河南女作家:何向阳、邵丽、梁鸿、乔叶、计文君的研究论文进行收集、汇编。何向阳是深受瞩目的河南重要文学评论家及诗人,她曾获得鲁迅文学奖,在文学评论及诗歌创作领域都
本书以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批评家提出的形式意识形态为理论支撑,从文学社会学的视域重审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学现象,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形式实验作为研究主线,探析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历史谱系、语言风格、叙事伦理、精神意象和文化遗产。论著所择取的形式意识形态的研究理路,在中国先锋文学的研究中具有较突出的创新性
本教材要坚持体现回到原典这一总体思路,基本构架为理论概述加经典作品选讲。教材的编写结构不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标准,而是以实际的课程时间和授课重点来安排内容和篇幅。提倡知识面介绍与重点讲授的结合,且以原典选读为讲授重点。本书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基本概念和历史的概述之外,特别增加中国古代批评理论的原典精读和讲评,旨在
隐逸现象在中国源远流长,隐逸思想在中国文化的起始阶段就已出现,此后,更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思想更是普遍流行。本书对隐逸主题在历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研究,对隐逸作品内部情感冲突的剖析,对各体隐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对隐逸思想与社会思潮关系进行了考察等。
所谓边界内外的凝视有两重含义。 一是严肃文学有边界,是一个需要被反思,但又确实存在的概念。当通俗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对严肃文学形成了一种合围,今日之文学研究尤其需要一种同时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视野。既是为了寻找与时代对话的途径,也是为了进一步将今天的严肃文学盘活,让它变得更枝繁叶茂、丰富多彩。 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生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批评的出现,曾闪耀一时,其光芒至今似乎完全收敛,但它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未磨灭。《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这部著作向人们介绍关于先锋文学批评的概念、研究现状;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脉络、出现的代表性作家、核心观点、历史贡献及需要进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