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成十讲。*至四讲,讲的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并附有《关于伤寒论运用三阴三阳作为辩证纲领的理论依据》一节;第五至第十讲,主要讲的是六经病的概念、病机及证治原则,特别是对六经所代表的经络脏腑、气化及有关理论结合病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9):伤寒折衷》,明末清初林澜撰,刊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9):伤寒折衷》搜采历代《伤寒论》注释诸书汇编而成。卷一至卷十二以仲景《伤寒论》之旧,参考前贤论述,参以己说,逐条注释原文;卷十三至卷十六为类证,以症类方统条:卷十七、十八为杂说,讨论病名、辨
本书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学和中医诊断学两部分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是主要包括中医学哲学基础(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生理学知识(包括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中医病理学知识(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和辨证两大方面内容。本书内容简单扼要,切入重点,用词浅显易懂
本书是李可批注版,内有李可读此书的心得体会,以批注的形式展现出来。全书是左季云根据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列的113方(原缺一方)将其按照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五苓散类等分为12章,并将有关加减各方附入各大类下。每一处方下详列本方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物作用、汤药服法、预后等,并详述有关近似处方的鉴别方法。可供中医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6):伤寒经注》由清代名医程知编注,为《伤寒论》原文的注释读本。作者打破了《伤寒论》原文顺序,按六经病证的内容,将原文归类为太阳辨证、太阳汗后、太阳误攻、阳明攻下、阳明表散、少阳证洽、太阴证治、少阴温散、少阴清解、厥阴证治等篇章.一同时也保留了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及「可不可」的内容,并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4):伤寒论大方图解》由清代何贵孚所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34):伤寒论大方图解》共收载《伤寒论》内金匱要略》方5叫首,绘图60幅。原书分上下二卷。图解以方剂名称为标题,先列出原文,予简要注释,附绘图说明,后选引喻嘉言《尚论篇》及《医宗金鉴》之说,兼采其他前贤之论,间附己见,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王廷富金匮要略指难》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作者多年深入钻研《金匮要略》,结合丰富临床经验而完成的。除对《金匮要略》原文中的错简仔细校勘,对难解的名词、术语做通俗解释,对原文进行注释外,还着重指出原文中的重点、疑点、难点、方义和运用,并列举自己诊治的疑难病案加以阐述。《巴蜀名医遗珍系列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早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
本书由国医大师张灿玾,著名中医学家徐国仟、宗全和精心校释而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明.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为底本,对《素问》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按“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本书是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必读的中医古籍,可供中医学习、
本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收集子午六十六穴及别络十二穴、下合三穴,分析穴位、证治、可针、可灸、忌针、禁灸,并用十二小图,依据灵枢骨度篇尺寸,分经量定穴位,说明它的基本原理。下卷主要解释“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终始根结”的意义,说明补泻、寒热、升降、卧针迎随、进针、催气、调和营卫等手法,并将用针脉法、针效、针害、针灸禁忌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