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容编著的这本《未来救赎(弥勒佛)》介绍了印度佛教中的弥勒,弥勒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中国化的弥勒形象——从庄严到诙谐,以及弥勒信仰在民俗中的表现。本书集知识性、资料性、科学性、鉴赏性、实用性、收藏性、普及性、可读性于一体,以满足读者正确、系统、深刻认识佛教的需求。
熊江宁所著的《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叙述了宋代禅宗的兴起、元代佛教帝师制度的建立等的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佛教著作的撰述。介绍这一时期的佛教人物,三教合一的倡导者孤山智圆、明教大师契嵩、禅门第一书的作者圆悟克勤、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耶律楚材等。
《禅茶一味(佛教与茶道)》由韩冰著:禅宗与茶道之间的文化联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最早,僧人们为了解困而饮茶,随着时光的变迁,僧人们开始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两者的关系,并最终发展出“禅茶一味”的文化观念。中国佛教与茶文化、佛教与茶道,始于南宋,百丈清规中的茶事,宋朝的径山茶宴,峨眉茶道等。
能海上师是近代显密圆通的著名爱国高僧,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后又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能海上师传》综合各方文献记述了能海上师从在家到出家到入藏及传播佛法的平
《放下自在》一书,是四川中江白塔寺方丈方圆正行(释海空)长老,根据部分修行人的思想、德行、行持方法及作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应用当今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以“博坛”为道场,用文字为交流的载体,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思想讨论、交流与传递,从而提高对教理、教义、教规及传统文化在学修方法上的认识。《放下自在》共收录博文三百余篇
弘一法师为了教谕世人,曾经根据古籍编写了《格言别录》、《晚晴集》等书,以此劝解世人,这些书集中了弘一法师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本书选取了其中的菁华部分,并进行深度的解读,希望能够有益于世人。
自从1991年在美国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首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青少年时,因主张“不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而自号因是子。历任民国教育部秘书长、南京东南大学校长、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教务长等职。自1917年起潜心学佛,著有《中国佛教史》、《佛学概论》、《佛学纲要》等。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
“《静思语》包含人性之间的大爱和大美。” “一百人读到一百句静思语,被十句打动,然后十个人会把它转化为行动,就已经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这个社会一定要找到信仰,信仰不一定仅仅用宗教去表现,但是各种宗教所蕴藏的一些东西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支撑,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有更多人应该读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