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对原始自恋的毁灭进行思考的继续,是其著作《象征的贫困》中的第一部。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征就是工业技术对象征控制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也是该战争的剧场。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的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历。本书是对当下时代特异性历史趋势的论述,他通过对法国大选情况、工业时代的物
随着社会思潮的急剧转向,学术研究向学科交叉融合转向,教育手段向高技术和数字化转型。学科交叉促进新知识的诞生、新观念的形成,让研究走向深化。近年来,文学人类学研究借助文献学、考古学、天文学、分子人类学、大历史的学科交叉,通过文献和田野推动了学科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神话考古、文明探源、认知神话学、文化文本、图像学、故事人类学
费孝通是中国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从1935年进入广西大瑶山展开实地调查开始,对民族问题不同层面的关注与研究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如果说《花蓝瑶社会组织》是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民族志研究的初步尝试,那么1950—1951年参加“中央访问团”负责贵州和广西的访问工作,则是他进行民族研究真正的开始,其后还部分参与了“民族识
《文学人类学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本刊设有栏目: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跨文
本书是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专门著作,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支撑,界定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功能和特点,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并独创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根据该理论体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轨迹,并分别
本书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学者撰写,其从集体记忆的视角,遵循群体认同理论中倡导的“认同过程”的思路,纵向地考察了巴勒斯坦人群体和巴勒斯坦认同意识的形成、维护和发展的过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对1948年“巴勒斯坦大灾难”发生前后巴勒斯坦人身份认同的变化做了细致考察,并通过分析巴勒斯坦集体记忆的代际传
当前,在全球生态问题日趋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经过近几年的讨论,生态文明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以确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背景差异较大,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情况。各民族在长期与所处生态系统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的民族文化,包
本书内容包括: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指引;循公摒私、尊黄固族、革新政治——《黄书》注释与导读;批流俗,倡豪杰,重建价值观——《俟解》注释与导读等。
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英文概述了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通过系统的分析,解释和比较不同族群的语言交流,经济活动,亲属系统,性别关系等文化现象和风俗习惯,揭示了全人类文化的共性和特性。本书适用于非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英语选修课或者英语专业低年级的通识课程。本书以文化人类学为内容,英文为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十秒入戏 : 中国本土的墨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