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古建筑“有机的”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形制演变有一个概要性的呈现。本书还有大量营造学社成员在测绘中拍摄的珍贵影像以及梁思成、莫宗江绘制的精美插图。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使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外在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对当代中国人理解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也有极大地启发意义。
近年来,动态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环境评价与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重要方向。另一方面,随着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构建智能化的评价流程与平台工具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以LCA理论体系和数字智能方法为重究基础,在动态化和智能化的视角下,围绕“
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梁先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清晰梳理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它既是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
本书收录的优秀论文将被全文刊载在正式出版的《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中,并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2023)”上发布。主题范围: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2.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及传统建筑(含古城古镇、传统村落、宗教建筑等)的保护、利用;3.现代建筑、古建筑、园林建筑和民
本书是一本介绍世界标志性建筑与建筑历史的知识普及性读本。该书通过有见地而又诙谐的介绍,引导读者畅游于世界伟大的建筑之中。它带着读者从最早的金字塔和帝王谷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神奇廊柱殿直到今日诺曼·福斯特令人惊叹的计划--在莫斯科建造被称为“建筑中的城市”的水晶岛。本书记录了流淌于历史间的思想和观念,正是它们成就了存在于现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
您知道北京故宫太和殿上、下檐的斗栱是什么类型的吗?知晓太和门里的天花是什么彩画吗?清康熙年间的殿试在哪里举行呢?每年的皇家祭祖又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本书主要选取了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路上的奉先殿和皇极殿,以及西路上的养心殿等十一处城门或殿宇,以北京故宫建筑中
文物建筑16内容简介:本书共收录文章15篇,其中文物建筑研究9篇,文化遗产保护4篇,建筑考古2篇。文物建筑研究栏目的文章涵盖了宋金时期的河南、兰州地区的木构建筑、明清时期的衙署以及园林的石子调查等内容,此外还有四川、宁波、陕西的地方建筑类型研究,作者均为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特约天津大学建筑学
人的生命力、体力、智力、魅力、感知力都能在技术的干预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增强。这种超越自然演化的变化速度带来的或许不止是进化,更是一种异化。当我们把建筑视作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那么从人和环境的视角出发,这两者的变化便为我们思考未来提供了线索。人的微观尺度和环境的宏观尺度架构起了空间尺度的横轴。而从过去到未来的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