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双重视域,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深入挖掘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不同阐释的同时,重点论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青年黑格尔运动与马克思的初始立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本体论、马克思在本体论领域中的思想进程与革命变革,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
本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本书以文明演进为主线,超越历史、神话、宗教、哲学、文学等传统范式界限,设元典话语,用文学修辞,以文白相合式汉语表述,创哲学文学新例,开跨界叙事先风,讲古往今来故事,筑灵魂栖息居所。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从来都不会突出“自我”,我们谈的都是国家、社会、族群,我们强调的是集体,是“牺牲小我”的美德。时至21世纪,应该是走出这传统的条条框框、寻找自我的时候了。若不立己,焉能立人?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如何能发挥个人最大的作用?无论在日常的种种选择,或者在重大问题上的取舍,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莫不与自我定位、
意识体验的首要性使得对意识的认识和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和包含第1人称的视角。然而,与科学史上得到充分发展并受到尊崇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研究方法相比,第1人称研究只在近二三十年间,藉由意识科学的建立,才缓慢地在科学界取得了合法性。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意识科学的第1人称方法论》以意识科学
本书分为专题探讨、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问题聚焦、调研报告和原著翻译六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展开论述,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对空间的概念、流变,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内容、结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不管是实践的“人化自然空间”、“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空间,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
《时间的律动》向我们打开一个丰富神秘的宇宙,这个宇宙孕育了人类文明,是人类不断探索思虑的目标。在时间的律动中,我们将结识人类的近亲,我们身边的鸟类、花朵,了解我们遥远的祖先,以及那些更为遥远的星球。 探索中,我们将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如何解读世界、幻想世界;探索我们的记忆,它使已经逝去的事物顽强地维系于我们身上。变
《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文本解读》依据大卫·哈维的文本*作,从逻辑和结构上对他的“辩证的乌托邦理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解读和剖析,阐释了其中所包含的空间政治学之要义。简言之,哈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依据地理-空间视域,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共产党宣言》出发,在“全球化”和“身体”这两个空间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发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深刻分析,揭示了其价值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发展历史进程和机遇挑战的科学分析,揭示了其价值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发展基本要求和对策路径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其价值发展的现实性。最后,提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