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2024年间向社会发布过的近20项成果汇集成册,主题涵盖夏文化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沉船考古、城市考古等。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在2009年开始进行,许卫红担任了前期工作的领队。这次历时十余年的工作采取了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更添加了讲好故事的理念。于是,有了这本关于秦代历史的社科科普作品。 看过兵马俑,更要看懂兵马俑,夯实中华民族的文脉之基。本书基于作者三十余年的秦汉考古经历,以
本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开山之作,分别从石兵、铜兵和铁兵三个类别,自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讲述中国古代王朝的兵器变革。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辅以百余幅图片,以立体的面貌呈现了古代王朝兵器的样貌,展现出中国古兵器史的演变历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变化、社会生产规模,进而还原出古代生产生活以及军
本书书分为“方寸绘诗唐”“咫尺显万象”“万里共朝晖”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唐代诗歌繁荣和窑业创新,长沙窑开创彩绘诗文,另类呈现“诗的唐朝”;第二单元表现长沙窑瓷器诗文包罗社会万象,通过民俗风情、教育观念、酒文化和爱情婚恋四个方面来阐释唐代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思想;第三单元展现长沙窑瓷器行销遍天下,从商品经济、市民文
2013年起,江苏省开展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项目,该项目经过无锡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市等地,共发现江阴东江头遗址、惠山区三婆婆坟墓群、惠山区周忱祠遗址、滨湖区杨家遗址等4处遗址(墓葬)。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下,根据“既有利于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指导思想,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无锡市文化遗产保
本书力求穷尽所有原始材料,广泛吸收国内外有关敦煌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从中提炼出结论明确、知识点清晰的成果,力图将古代敦煌文化遗产的精华及其产生的背景展现给读者。“绪论”部分介绍敦煌学的由来及其定义、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和研究敦煌学的意义;“上篇敦煌的历史”部分叙述自远古至清代敦煌兴起、
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地寻求文物宝藏?还是依附于历史,以期拨开迷雾见真相?……本书撷取了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诸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该不该发掘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偶然性,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讲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事业和考古人的真实风貌,介绍了考古学的非凡成就以及考古业内存在的是非曲直。
本书系统整理自1957年以来合浦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深入剖析墓葬的形制结构及各类随葬器物的特征,特别关注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关的出土文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细致研究,揭示合浦汉墓所蕴含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同时,本书还探讨墓葬与同时期城址、港口之间的时空联系,进一步丰富人们对汉代海外交流的认识。初步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影响
长期以来,仅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从事我国古代兵器的研究工作,且大多研究者纠葛于器名训诂,较少利用考古所见的实物资料,以致于难以正确理解资料中的兵器形制。杨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考古工作者,在对兵器的研究工作中,将近百年来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结合文献材料,将该类型兵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纳入社会性质的变化、生
战国秦汉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实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战国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以战国秦汉聚落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和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等简牍资料以及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山东枣庄海子遗址和辽宁辽阳三道壕遗址等聚落遗址资料,坚持“长时段”研究,深入探讨了聚落形态演变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