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格林菲尔德博士以其独特的视角,颠覆了我们对权力本质的局限认知——她探索了权力的概念,分析了权力的本质以及当权者的特质。在作者看来,权力存在于每一种关系中,并且通过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体现。权力不是地位或等级制度的作用结果,相反,权力体现的是个体被需要的程度,及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权力不是自我提升的工具
本书力图在各学科对人类的既有认知的基础上,用建模的方式,以暴力为核心,重新构建一个3×3结构模型。借助这个模型,作者简明扼要地重梳了原始社会至今的人类历史,解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如何在暴力的阴影下组织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重塑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心智模式和精神世界。本书以暴力为原点解释“人为何物”,旨在说明
近年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心理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BR》本书基于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缘起、发展的政策脉络的爬梳与解读,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点、基本构成进行了辨析,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作者以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结合观察与发现,深入思考,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
本书作者在与20余位失独父母详细深谈的基础上,走进失独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丧失独子的经验。作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是心理学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话式、互动式研究过程建构了失独父母丧子经验的模型——双轨博弈理论,即失独者的丧子经验是失独之影响和失独之应对两股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
历来公共关系学研究和教学有两大入口,一是从管理、功能进入,称为“管理、功能学派”;一是从沟通、传播着手,叫做“沟通、传播学派”。本书作者20世纪80年代从他率先出版的《公共关系学导论》开始,沿着沟通、传播的通道,一路走了三十余年,直到今天把公共关系界定为“一个社会组织或某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
《偏见》(第2版)全面介绍了偏见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提供了针对近期研究进展的批判性分析。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偏见,将它视为主要来源于群体过程的现象,但反过来,它也可以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知觉。在关注群际动力学的同时,书中囊括了所有尝试理解偏见的重要研究,包括经典人格理论的解释、发展的视角以及着眼于分类和刻板印象的
本书适合公共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管理干部培训教材。城市管理是有效使用城市资源实现城市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综合效益长期稳定发展的活动。本书共分为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土地开发的政策控制与引导等六章,每一章都对城市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精选费孝通*有代表性的著作,凡12种,三百余万字,涉及农村农民问题、边区民族问题、文明文化问题、世界观察、学术反思等多个层面。其中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中国士绅》《行行重行行》等有关中国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型的经典论述;费老一生关怀不辍的民族学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
本书为适应当前中国社会领域改革实践的要求,满足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教学的需要而编写。本次再版吸收了近十年来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新的政策法规与研究成果,并联系和结合国内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际,增添了大量典型案例。本书共分十章,对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侧重实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