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李文海编著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珍贵典藏上下)》为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包括:《北平生活费之分析》、《成都市生活费之研究》、《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上海工厂工人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编婚姻家庭卷珍贵典藏)》由李文海主编。全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社会调查文章十几篇篇,内容既有一般的社会家庭婚姻状况调查,也有特定区域如华北地区、成都、昆明等地的妇女及学生、职业妇女等的婚姻状况、婚姻态度的调查与分析,收录了当时的著名的社会学者如陈鹤琴、潘光旦等人关于家庭婚姻调查的名
全书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乡村社会方面的社会调查文章共15篇,约76万字。内容有关于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组织如乡村社团组织、消费合作社、工会及同业公会、政府行政组织等的统计调查与分析,收录了当时的著名的社会学者如张世文、乔启明、陶孟和等人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这些调
《1902-1937年北京的妇女救济:以官方善业为研究中心》主要内容包括:清末民初北京下层妇女的生活、下层妇女的职业生活、就业空间狭小、劳动妇女收入微薄、下层妇女的家庭生活、生活日益困窘、家庭的牺牲品、清代北京传统的妇女救济、养老济贫措施、养济院和普济堂、粥厂和暖厂、嫠妇的救恤、清节类善会善堂差、清代北京的清节类善堂和
“走镖者,英雄也。白龙马,梨花枪,走遍天下是家乡。”一个纵横四海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中隐于市”的侠士——镖师从此在神秘中引来无数遐想。然而,当我们翻开庞杂的史料时,映入眼帘的镖师却是满目的艰辛、满卷的坚韧!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武功,押带着数以万计的白花花的银两,游走于匪藏盗伏的江湖,蜿蜒在山高路险、水急时长、人烟稀
叶宗宝编著的《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将旅平河南赈灾会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场景中,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考察河南士绅交谊、赈灾的台前幕后活动,藉此揭示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权势网络”的形成与运作。是迄今为止对旅平河南赈灾会所进行的最为详实的研究。《同乡赈灾与权势网络(旅平河南赈灾会研究)》视野开阔,除还原“组
本书既从纵向论述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年军阀统治时期、大革命前后、国民政府前期、沦陷时期、国民党政权后期六个阶段广州警政的发展变化,又从横向描写了近代广州警察制度的若干问题以及近代广州警察与广州社会的关系。通过一纵一横结构的建置,既理清了近代广州警政的发展脉络,又较为充分地反映了近代广州警察对国家和地区政治、军
本书就历代对于考试制度创制及沿革之经过,至其利弊得失之所在,亦以公平客观态度予以评论,供研究人士参考。
《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在对明代宦官群体的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性的宦官进行个案分析。利用明代宦官墓志、碑刻等民间田野史料与官私文本的比对,视线从以往聚焦于个别宦官的政治阴谋,转向普通宦官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发现我们以社会史史料为线索构建的宦官形象与以往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刘氏兄弟、钱氏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以民国初年的临时参议会和两次国会为研究对象,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民初国会的运作状况,并以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国会政治与其他制度的互动关系,反思民国初年民主实践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希望能够打破人们对民初国会政治的符号化认识,重现其复杂的内部纷争和政治处境,为今日中国的民主宪政转型提供历史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