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文论集:访谈》一书收入了贾平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关于文学创作的三十余篇采访和对谈。采访多是各路媒体对贾平凹所做的较为规整的当面或书面问答;对谈则多为贾平凹与自己文学评论家朋友们的聊天,形式上更为散漫活泼,内容上也更为深刻有趣,更具鲜明的个人特色。它们为研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历程乃至他的个人经历提供了丰富的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博尔赫
《静听花开的声音秦文君谈阅读与写作》用细腻的笔触,充满爱的心灵,表现当代儿童纯真的精神境界和诗意情感。有一种能频频弹响读者心弦的情感魅力和艺术魅力,温暖引导孩子们走向积极的人生道路。《静听花开的声音秦文君谈阅读与写作》是一本关于儿童文学创作观点和作品评论的文集,包括经典的解读、诗意的写作、我的儿童文学观、阅读的乐趣、教
意识形态是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现象本质的一种描述和指称,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重要方法。《中国语境下的文艺意识形态论》试图从问题的世界性角度入手,描述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语境中形成的理论模式与理论形态,进而阐明其中国性内涵、理论意义及其价值指向。以此为基础,希望深化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推
《公益》为连续性学术出版物,今年这辑是总第5辑。此辑内容涉及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形势和政策分析、公益活动方式的个案田野调查,旁涉公民社会与民主建设的关系、公民社会概念解析等论题,既有对现实公益的实证描述,也有对与公益问题高度相关的理论或历史的回顾或评价。大多学者的文章言简意赅,尤其是书评的视野较为开阔,对公益活动的政策导向
如果说辞格继续是语言学家关注的对象,却始终是在表达的狭小范围内,尽管这个范围正在向语用学领域开放,这些开放缩小了语法事实的细节。本著作不仅从一般修辞学的视野接触它们,也从语言学和言语哲学的视野接触它们,此举甚至提出了它们的定义问题。该定义建立在某种灵活的言语观的基础上,不再将其视为某种编码,而是视为某种接受模糊和近似现
本书所收文章共分三辑。第1辑:关于坐标比较文学之理论思考;第二辑:坐标比较文学研究;第三辑:平行比较文学研究。本书是研究中国和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徐复观向来笃定“道德与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擎天支柱”。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以“仁学”为起点,在其思想体系中,“心”被赋予了极为深广的精神意蕴。“心”即“境”,“心性”为本,体现了中国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源于人的道德心理和精神结构的显*特征;他的文艺美学思想还呈现着艺术之美,他开创性的提出“追体验
本教材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选择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篇章,以点带面,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具有鉴赏的性质,考虑到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一些中外文学的优秀作品有所涉猎,因此,既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又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
爱,需要学习。爱文学,亦然。现代以来,文学成为一门专业学科,文学批评成为一份专门职业,其**悲哀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若不专研文学,倒离文学挺近;越是专研文学,反倒可能离文学越来越远,甚至完全隔膜。无论你身处文学行当的外边还是里头,假如文学曾令你感动,假如你觉得那丝感动弥足珍贵,此书正好切你心怀。因为路易斯在此如对床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