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具河口、滩涂、垦区、红树林、米草、海岛等生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湾开展了四季度大面调查,在泉州湾鉴定海洋生物770种,在国内较早开展海洋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机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湾周边晋江、石狮等地的造鞋、制革等产业集群,形成了邻苯二甲酸
本书稿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系列之一,已出“瓷器卷”“玺印卷”“青铜器卷”。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赵宾福先生提供,收录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各时代书画作品四十幅,首次全面、多方位展示这批书画。馆藏书画作品历时长,品类丰富,书稿提取其中精髓部分并分为中国书法、中国画、日本书画三部分,为后学者开
本书的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喀尔喀风格造像为本体,依据扎纳巴扎尔本人之作,参考文献记载,结合比较艺术方法、风格分析方法和图像学方法,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扎纳巴扎尔的艺术贡献做全面解读,对照他本人的作品比较其他喀尔喀风格造像,并直接观察这一艺术风格的图像特征,讨论喀尔喀风格的独特之处及其发展轨迹。
本书为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五卷,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本书是胡澱咸先生对甲骨文的系统考释,包括释史、释尹、释王、释生、释微昬等十四篇,其中许多阐释都属于国内首次,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学术性。
三峡地区坐落在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的斜坡地带,是我国东与西、面向海洋和面向亚洲腹地的两大地单元的重要结合部之一,这一区域的自然、人文面貌既反映了地理区划中的分区特征,又表现出了结合部位交汇与融合的特点。三峡地区出土了多件珍贵文物,它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不仅完善了三峡地区考古文化序列,而且集中体现了三峡地区人民
本书是作者的艺术研究成果,从敦煌莫高窟的佛教笔画的青绿色彩进行阐释色彩在石窟艺术中的运用及艺术效果,以及色彩与石窟凹凸背景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全球艺术史的视角讨论“凹凸画”,并通过对宝顶山毗卢道场摩崖艺术索微,尝试不同的艺术研究路径,探讨中古佛教艺术研究者必须在进深与表面之间做出抉择等。另外,还探讨了浮雕中的前出与望入
该书主要介绍额济纳博物馆馆藏的148件珍贵文物,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70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及78件具有地域特征的一般文物。该书分为序言、前言、目录、正文、后记五部分,正文以文物的质地为分类标准,并以历史年代为脉络,分为石器、骨器、陶器、木器、汉简、文书、钱币、印章、铜器、铁器、瓷器、金银器、造像、纺织品、唐卡等十
本书分名家访谈、陈列展览、旧址探寻、文物鉴赏、文物保护、文创设计、社会教育、往昔杂谈八部分,收录了《蒋廷瑜访谈录》《阅读广西:展览中的广西古代文明》《梧州海关旧址》《广西史前时期赭石的发现和研究》《广西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分析仪器的分析方法与特点》等文章。
本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辑录、整理家族世系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年来新刊布的唐代墓志文献,选择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而今本《元和姓纂》中无的那部分家族世系进行考订。中编主要利用新刊布的唐代墓志文献对碑志所见唐代刺史进行了考补。下编主要对“大唐故集州刺史卫公(
本书以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的基本陈列为基础,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是文化亦是习俗和心理积淀,为今天的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提供翔实丰富生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