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庄子》文本为研究对象,站在庄子的视角,从中国文化天一之学的大学问和心性之学的真学问两个层面深入解读庄学思想,见解新颖。本书稿是作者在天津电台讲解《庄子》蓝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系统性讲解《庄子》篇目,而是浅注部分跳出沉迷于文字考古和以西哲解庄的惯常思路,直畅本怀,解读庄子寓言背后的真正用意;讲
毓老师说四书(全四卷)
本书首先以《庄子》“濠梁之辩”所引出的认识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区分以惠施为代表的“知识之知”和庄子的“深远之知”,揭示出“物之知”的思想进路与庄子“神知体道”境界进路的差别。接着再概括出庄子“神知体道”境界进路的具体方法,依据于这一方法依次从礼法、万物、名言、生死四个层面入手,来详细揭示庄子如何悬置这些知识层面的“执着”
《〈易经〉与中国精神》一书是经典今解丛书之一种,本书结合当下现实,选择了《易经》的六个卦,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引导读者深刻认识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探索中国精神的内
《道德经》上下篇,共计八十一章。八十一,即九九之数,即昭示天道用九,亦即《易经》乾卦用九之义;用九即是无为而为,无所不为,又,用九即是用洛书,用洛书即是用洛书之九五,用洛书九五则为守中抱一所本。上篇三十七章为道,下篇四十四章为德,上下篇合二为一,是为道德。道德于人道,即始成德,终达道。成德达道,为人道教育之根本,何以成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著,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两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思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那么,《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深入了解《道德经》,又能从《道德经》中获取什么?
《历代名臣奏议》,明黄淮、杨士奇編。永乐七年(1409),黄淮、杨士奇辅佐太子期间奉旨采集古代名臣奏疏、奏议、谏言、直言等汇编成书,以便太子观览,永乐十三年(1415)书成。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治道等66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伦理、礼仪制度、边境关系等,都有相关奏议可供
《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无论是之前的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还是之后的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与之相较,《清儒学案》的内容都更为丰富,取材更为广泛,体例也更为严整,最能全面反映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 此书采用文楷斋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据以影印
《清儒学案》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体例而略有变化,无论是之前的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等,还是之后的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与之相较,《清儒学案》的内容都更为丰富,取材更为广泛,体例也更为严整,最能全面反映有清一代的学术成就。 此书有文楷斋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曾据以影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