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东,文学博士、博士后,台湾“中央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与戏曲批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曾在王国维戏曲论文奖
宋维,文学博士,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儿童文学翻译。在《东方翻译》《高教学刊》等刊物发表翻译研究论文若干篇,出版译著一部,专著两部。
本书立足《红楼梦》文本前80回,从”情”和”理”的角度来探索《红楼梦》,注重分析《红楼梦》各个人物的特点,使读者从小说故事和人物身上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红楼梦》一书有一全新的认识。
本书共由六个部分、23篇文章组成。六个部分分别为:昆曲研究、戏曲文化、文物文献、古代戏曲、近当代戏曲和戏曲与现代媒介。其中昆曲研究部分,介绍了昆曲史的流脉问题、罗周昆剧创作论、黄幡绰与昆山腔的关系;文物文献部分,介绍了王骥德的家世、生平与著述问题,雍和宫戏台以及戏曲演出活动;古代戏曲部分,介绍了《劝善记》的刻本流变,现
本书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全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文字妙语连珠,见解独到,
作者将手稿、版本、语言、作家论、原典、文本细读等若干关键词,作为一种观照视角、介入方式、研究方法,构成把握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历程及其得失的方法论体系;坚持文献史料与论点的彼此互证、问题发现与阐释的同场生成等原则从事小说研究,并由此展开对中国当代小说重要思潮、现象、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
《乐府学》为乐府学会会刊,专门刊发有关乐府学的研究文章,本书为第27辑。本书共17篇文章,分为七大部分。“礼乐制度”部分的2篇文章分别针对秦汉时期的礼乐建设和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宫廷乐舞的发展展开研究。“文献考订”部分有3篇文章,对《唐乐府》的编选及价值、《汉书·艺文志》“杂”歌诗的特点、夏侯湛《鞞舞赋》的相关句意进行了考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不但没有式微,反而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本书尝试探究新媒体诗歌现象及其背后的现代性经验,分析新媒体诗歌的商业逻辑和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建构新媒体诗歌的及物性写作、先锋实验和跨媒介写作与当下中国文学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新媒体诗歌的现代性建设和审美现代性反叛之间的平衡点。本书采用文化批评方法,分析新媒体诗
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材料丰富,涵盖了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山水诗人和诗作。论者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
相较原创电影,改编电影对文学原作的改写更能集中体现出艺术生产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对社会状况的展示更为明晰。从这个角度来说,关注电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角度解码改编影片,可以洞察时代面相,更充分地理解历史进程,深入体味历史情境中人的生命体验。本书立足当前文学、电影研究学科前沿,基于电影社会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