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经济治理改革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新的调整。在此形势下,本书围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客观分析了主要制造大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所面临的安全态势,梳理了其政策沿革的主要历程及认知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标中国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充分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产业,以期在世
作为一个困扰全球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要素失衡和利益分配失衡。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失衡加剧了国际经贸争端,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发生解构与重塑,拉动世界经济与全球贸易实现再平衡。在此背景下,本书基于“全球经济失衡—价值链重构—国际贸易争端”这一研究思路展开,以期深入认识
本报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从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本报告以“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作为研究主题,全书分为:总报告、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支持体系建设3个板块
《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是由深圳社科院组织编写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立世界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等世界知名湾区的发展水平做出测评,形成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系列研究报告,计划每年出版发布一册,并不断积累形成品牌效应和国内外影响力。本书是系列的第三本。
沿海地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汇编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3)》邀请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权威机构、高校、央企的知名专家贡献智慧,研判美欧开启清洁技术补贴竞赛,加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围堵打压,国际碳规则壁垒渐成等新形势,深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
《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3)》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横纵比较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全方位刻画了2022年北京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研判。报告认为,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北京紧抓制度型开放这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促进数据等关键要素国内国际双向流动开放,构建京津冀高水平
本书着眼于当今经济史学人的治学需求,全面回顾了经济史学发展史,总结了研究方法论之大要。传统形态经济史学的产生,以中国为典型,发端于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成型于东汉班固所著之《汉书》。现代形态经济史学以西欧为典型,发端于16世纪的荷兰,成型于两百年后的英国。两个传统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经济史学的主干。作者积六十余年研究
本书梳理了“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形成脉络,总结了“一带一路”发展学的实践成效,探寻了“一带一路”发展学的理论逻辑,阐释了“一带一路”发展学的世界意义。报告提出了以“联通”(Connection)、“赋能”(Enablement)、“协同”(Coordination)为动力支撑的发展动力模型(CEC发展动力模型)是“一带一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中,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与十年前比,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