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
本书是一本关于法门寺的考古通俗读本。法门寺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城北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安奉于该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本书分为“周原膴膴”“舍利西来”“皇帝佛国”“地下玄宫”“舍利出世”“大唐宝库”等九章,从中华文明发源地周原大地写起,讲述法门寺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17CFX006)结项成果。古代中国虽然与世界一直保持着联系,在物质文化上多有输入与输出,但在政治、法律文化上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内聚性和本土性,因此,中国传统法的发展历程可谓平流缓进,其术语、概念、精神不能说毫无变化,但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与之相适应,传统中国的法律之学至少
本书属于学术史的研究范畴,在方法论上,较多地采用了资料整理和总结评述的相关方法。其一,使用了较多的原始档案资料,因而采用了档案整理法。先对散乱的档案资料分类,再对每一类文件进行组合、排列、编号和编目,作为研究的初步材料。其二,使用的金璋论著和档案资料都是英语文献,较多地运用了翻译法和归纳总结法,把金璋在甲骨学研究上的重
本书广泛搜集秦墓出土资料,通过分析蜻蜓眼、肉红石髓、玛瑙、绿松石、铁器等物与人口的流动,观察秦的统一举措带给整个秦人社会的实际影响。分《关陇地区秦墓所出蜻蜓眼式珠》《秦地的肉红石髓与周秦时期的国际贸易》《秦地出土的绿松石》《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及管理》《云梦与关中地区出土陶器的计量统计分析》《从头向和面向看
本书分“概论”“铭文考释”“形制和纹样”“实验考古”四大专题,收录了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中国青铜器研究》图文并茂,既有对中国青铜器发展阶段和艺术特色等的宏观叙述,又有关
秦汉时代的社会身份既有古老身份制的遗留,也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社会身份有有爵者、有秩者、有庶人、有徒隶,还有官私奴婢等,纷繁复杂。但是,剥离纷杂的表层,我们发现秦汉帝国社会身份体系中,主干部分最突出的还是以“爵”和“刑”两个因素调整的身份系统。基于这个思考,本书从“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
西北汉简以简牍文书为主体,文书和行政制度、边政运作是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长期关注的问题,曾涌现出大量优秀论著。本书收录1963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师生撰写的与“文书”“边政”主题有关的简牍学论文27篇,由文书研究、简册研究、汉代边疆社会研究、汉代河西屯戍研究四部分组成。其中不乏金少英《汉简臆谈》等现今不好查找的名作。这些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王”称“皇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制国家,对此后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战国至三国时期简牍。本书利用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等新出简牍,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对秦汉帝国的产生、特征、政治经济体制等进行探讨。内容涉及战国秦人的天下
本书主要采用归纳法,即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的范畴内,把涉及到某个词语的所有句子都搜集在一起,然后排比归纳出该词语的语义。另外再辅之以语音识别的方法,因为材料有部分方俗词等疑难词语,它们的外在书写表现形式各异,这就需要从语音出发因声求义,正确识别,以确定其源流变化。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借助魏晋南北朝碑刻语料,可为以《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