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论宗得名于龙树造的《中论》《十二门论》和他的弟子提婆造的《百论》三部经典,到隋唐吉藏(549~623)时正式创立,对天台、华严、唯识、净土等八大宗都有影响,龙树也被称之为“八宗之祖”。《三论宗浅说》是一本三论宗方面的通俗读本,所涉知识内容较多,易于理解和学习。
《中国蒙古学文库:清代蒙古寺庙管理体制研究》内容由前言、正文八章、结束语、参考文献等组成。清代蒙古寺院管理体制的总体结构大致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体现在寺院的组织管理机制。其中包括寺院内部喇嘛等级管理制度与寺院执事喇嘛组成的“朝干对会”、通过学部(达场)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喇嘛学制、学位的管理制度和寺院对
东汉佛道文献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研究》全面考察了东汉佛经道经的词汇情况,以意义为单位,对词汇中的新质作了详尽的调查和陈述,并进行分析。包括4757条新质和141条同形附目。本书主要篇目为:一、绪论;二、名物篇;三、行为篇;四、性状篇;五、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分析。本书由俞理明,
您知道么,持久心情低落,容易导致抑郁。食欲差,情绪波动大,爱生闷气,难以入眠和平静下来,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莫名沮丧悲伤,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如果不及时调理情绪,就会影响工作、生活、家庭和感情,还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甚至一步一步走向极端。这时候不妨读一读被誉为“治愈系佛法宝典”的《六祖坛经》:这
佛称觉悟,以觉悟大千世界因缘和合而生,而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为追求。这是摆脱了世俗世界的羁绊,进至超现实的涅槃境界,即神圣的境界。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渗透,既保持了神圣的超过性质,又同世俗的社会生活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佛教的人世转向,神圣和世俗的相辅相成,造就了当代人间佛教、生活禅的兴起。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他甚至认为:“舍己救人之大业,唯佛教足以当之。”人们对佛教普遍存在误解,其根源极为复杂。概括起来说,可分为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人为因素在此暂且搁置不论,而客观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佛教经典的规模太庞大了,庞大到令人生畏的地步。基于这种现状,《佛典之语
迦才与善导大师为同时代人,著有《净土论》三卷,认为西方挣土同时兼具法、报、化三土,超出三界,其说与天台四种净土之说相通。对于《观经》九品往生者修行之位,认为隋代慧远法师判位太高,与经义不符,而以上品下生、中品下生为归依三宝、持戒向善之凡夫,下辈三品则为造恶凡夫,临终发菩提心,正念相续,而得往生。但其判位仍较善导《观经疏
《净土十要》主要收录了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等内容。
《解深密经》的结集流通是在《般若经》系列经典之后。介乎《般若经》与《解深密经》之间,还有一系列经典是以说“如来藏”为主,即是《胜鬘经》等与不二法门相应的经典。《胜鬘经》系列经典不但为了义,而且还由此开出《解深密经》一系列经典。<br>《般若经》的主旨是说一切法空,《胜鬘经》一系列经典所说者则是成佛的机理,且
《法华经》被称为佛说的最高教义,但因是用古汉语翻译,且夹杂众多佛学名相,不易为现代人理解,鉴于此,作者撰写了《法华经新释》,此书不像通常的解释《法华经》那样严格遵循原典的原意,而是依据《法华经》精神,对之进行现代解读,使之能为现代人理解和共鸣,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