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中英文对照版)》是萨尔茨堡奥尔夫教学法论坛举办的纪念奥尔夫学院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这部经典文选收编了奥尔夫本人和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创立与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另外8位重要人物撰写的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1932年到2010年,跨
音乐考古学是国内新兴的一门学科,贵州经历了近60年的田野考古,有关音乐考古方面的实物、图片、文字及发掘报告等资料相对分散于各地馆藏,对于出土音乐文物、器物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物的整理与研究较为缺乏。本书对贵州地域田野考古中有关音乐、舞蹈和少数民族传世文物进行了归纳与概述,试图对贵州多年考古发现的音乐文物
本书收集百色学院教师近五年来关于壮族民歌研究论文30多篇,从语言学、文学、民俗学、翻译学、音乐及传播学等对壮族民歌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研究。收录了《英壮诗歌的辞格对比研究——以博喻、转喻、讽喻、拟人等为中心的分析》、《接受视野下的壮族嘹歌修辞研究》等文章。
本书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整理项目的第三辑,收录明代音乐专著63种,包括贺序隆《逸语》8卷、韩邦奇《苑洛志乐》20卷、张敔《律吕新书解》2卷、祝允明《猥谈》、吕柟《诗乐图谱》18卷、李文察《太常李楼云乐书》、刘濂《九代乐章》23卷、王邦直《律吕正声》60卷、王世贞《曲藻》、朱载堉《乐律全书十五种》、王骥德《曲律》4卷等,其
《爵士乐美国的古典音乐现代爵士/新视听·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丛书》是已经出版的《爵士乐——美国古典音乐:古典爵士》的后续书籍,原本计划是讲述从二战开始一直到今天的爵士乐演变历史。怎奈篇幅有限,只写到1959年便不得不收笔。 纵观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真正加入了电声之后,有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变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书库:文化生态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生存价值研究》从文化生态视野对布依族古歌概念、分类、分布和传承进行了一个立体透视。布依族先民对古歌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布依族先民通过创作古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描绘自然、图腾、鬼神和祖先的应然状态
本书分为三章,大相国寺音乐传统谱本与古今谱式、大相国寺工尺谱的译解、大相国寺及相关佛曲简谱编译汇编,主要内容包括:《大相国寺手抄秘谱》、《太平兴国寺传世秘谱》、曲名勘误探究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大相国寺概况及音乐的发展与变迁、历史大相国寺及中州佛教乐器、乐队编制、大相国寺梵呗的类别及应用、大相国寺音乐的构成、五调与曲式结构、中州佛教音乐历代伎乐造像遗存整理与研究等。
本书1函7册,系统叙述了六十七首传统音乐的缘起,并进行了赏析和解说。作者以美学解读中国传统音乐,将音乐与人文做了一次对接,填补了中国文化音乐视角的空缺。为了帮助读者更好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本书内附光盘十张,均为内地名家演奏的经典国乐的历史性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