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数字化技术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以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为目的,深入探究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全书共分五章,着重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铜鼓文化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烟台市博物馆所藏器物类文物,重点对陶瓷器、铜器、宝玉石器、骨角牙器、竹木雕、珐琅器等进行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晋青釉网纹双系盘囗壶;隋青釉四系莲花罐;北宋越窑青釉带托执壶;宋定窑白釉瓜棱罐;宋景德镇窑影青釉划花葵口渣斗;元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碗;元龙泉窑青釉公道杯;元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本书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主编的田野发掘报告集,报告集所收录的全部为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报告,涉及到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等区域,时代跨度为两汉至明清时期,类型有墓葬、建筑基址、窑址、道路等,出土的器物数量多,类型丰富,比较全面、及时地反映了北京市近年来田野发掘工作的新成果,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罗伯昭(1899-1976年),曾名文炯,号沐园,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为“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声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文化部嘉奖。至1965年,罗伯昭又相继向国博捐
本书为通俗读物,用英文撰写。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物化天宝天府之国的真正内涵,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从起源、历史、宗教、文学、教育、科技、艺术等视角,尽可能详实地展示灿烂悠久的巴蜀文明。 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和开明的上古传说。第二部分展现历经
本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第8-229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本书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同治帝六岁登基,十九岁病逝,死因争论不一。他一生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死后陵寝也由生母代为建造,建好的惠陵和同治帝一样孤独而“隐形”。本书将向
本书精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三百余件文物,取材于102家享有盛誉的上海老字号企业、商家。通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美图片,可以看到上海地域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特色。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