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堪称“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
本书由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柴剑虹和刘进宝共同撰写,是一本讲述敦煌历史溯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普及读物。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敦煌历史溯源、莫高窟的营建、藏经洞与敦煌遗书、敦煌宝藏的流失、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全面展现敦煌1650余年的历史。全书配有91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高清精美壁画彩塑图片,另附一
本书以商代的历史文化、甲骨文的占卜功能为起点,解读甲骨文的文字内涵,铺就甲骨文字的古今意义图卷。书中列举了人体、动植物、天文地理、社会生活四大类的甲骨文字,以及其他的常用甲骨文字200余个,并做出详细释义,基于甲骨文的考古历史及字形字意,搭建起汉字字形字意发展的桥梁,生动展现汉字文化和文字之美。
本书以《两周金文辞大系》为中心,参照书信、日记等相关史料及郭沫若其他文字,以文献学理念观照郭沫若古文字著作,梳理其观点演变脉络,着重探求变动的背景及原因,尽可能还原学术研究的历程。首先,厘清了《大系》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嬗变情况。其次,对所收器图、铭文逐一溯宗考源,并利用校勘学方法核对诸版差异,参以作者其他论著,依时间
本书以先秦青铜艺术为研究对象,在总结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先秦青铜艺术的发展轨迹,尝试构建先秦青铜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全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先秦青铜艺术史的研究框架建构。这一层次的研究立足于史学研究的成果,运用艺术学、美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梳理先秦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时间发展为线索
本书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南书房又称西清,此书编定于清宫南书房,故名。原书共40卷,附录《钱录》16卷,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本书仿效宋《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
本书为收藏鉴赏类的史料书籍,《西清砚谱》是清乾隆年间记载皇家收藏的砚史著录,所录各类砚共计二百四十枚,来源据乾隆自序:“内府砚颇夥,或传自胜朝,或弃自国初”。本书大致可以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文物珍藏的自汉唐至宋元时期的砚,第二部分是明或清初的镌品。全书以图系说,详记砚之尺度、材质、形制、出处等,历朝史传所记载亦细加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精选长征时期遗留下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珍贵文物,讲述每一个红色文物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讲述长征精神,讲述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释放红色文物的鲜活力量,生动展现长征精神及对当下的启发意义,传承红色基因。一件文物可以反映一段历史,长征时期的红色文物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记忆。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
洛阳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伊、洛、瀍、涧等大小河流贯穿其间。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