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丛书之一。本书选取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冯至、闻一多、徐志摩、茅盾、丁玲、张天翼、萧红、沈从文、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赵树理和艾青十八位经典作家,通过文学思想、作家自述、经典评述、域外研究、文学史定位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阐释,不仅展现现代经典作家的思想状况、创作历程和学术评价,还引导
《文学的通见》为文艺评论集,收录作者近年的文艺研究成果。作者通过自身敏捷、活跃、生机勃勃的美学趣味和才情,围绕国内当下文学创作现状道出个人看法,字里行间呈现出坚实的精神义理,并对文学前景有自己的创见。在书稿中,作者选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多角度地反映当下文学创作,追索文学的伦理,行文风格与观点的表达方式具有个性
这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也是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一次跨学科对话。作者以史学为点,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不同于一般从生平出发的人物立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
本书为《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作者精心选择自1976年博士毕业后代表性汉学研究学术论文12篇,主要涉及中古中国的文学、宗教和文化史研究,在时间跨度上包含汉末建安、南北朝以及作者用力尤多的唐朝三百年,集中体现了作者学术成就的精华,为学界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有助于进一步打开中西对话交流对话之门。同时,本
本书主要以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宋代选本的批评功能,作者在梳理和归拢宋代选本发展嬗递过程的基础上,根据选本编纂行为和选本自身所呈现的特点,将宋代选本的发展演变分为因循与探觅期(宋开国至哲宗朝)、成熟与务实期(徽宗朝至孝宗朝)、分化与争胜期(光宗朝至宋忘)三个阶段。基于此,结合具体选本,全面发掘、梳理和归纳宋代选本的批评功
本书是“蠹鱼文丛”一品种,是青年作家毕亮以一个读者和“汪迷”的角度,用十年时间阅读汪曾祺作品所写下的文字,旨在为更多的汪曾祺爱好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汪曾祺。全书分“汪曾祺的朋友圈”“书架上的汪曾祺”“新沏清茶饭后烟”三辑,所收文章不乏发表于《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文艺报》《天津文学》《雨花》《安徽文学》《边疆文学》
本书为著名评论家王干研究汪曾祺数十载的整体性论述合集,共分为十二讲,涵盖文学、艺术、人生哲学、里下河作家等,涉及汪曾祺作品的现代性、历史感、民间性等多个核心内涵,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书画艺术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与阐述。本书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以“讲”的形式实现了雅俗共赏,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
《商兑未宁——文学对话集》是一本将严肃的与文学相关的主题娓娓道来的对话集,共十三篇,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弋舟精选与饶翔、杨晓帆、张存学、舒晋瑜、王苏辛、王春林、何平等作家、文学评论家们有关于文学、阅读、创作、小说、意义、时间等与我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论题,以文学为引展开的对话、讨论集。
文学研究是一种接力的事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样也是如此。本书涉及了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影响非凡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学人共计19人,既就学人各自的学术通路、专业成就和治学特点进行了富有深度的研究,从研究视野、心态、观念、方法等方面及时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阐发他们的学术贡献;又关注学人著作的版本,学人的日记
本书按照21世纪的文学史经典标准与学术眼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重新做了取舍,除公认的经典如鲁迅、周作人、老舍等的作品,还选入了不少以往重视不够或被忽略的作家作品,如废名、萧红、冯至、张爱玲、穆旦、金庸、昌耀、莫言、王安忆等,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和融合,以普及和传播现当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