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6辑,收录了14篇研究论文、5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考古调查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本书是以山东省泰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博物院中的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岱庙内的100多块石碑、石刻、经幢等重要石质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安全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对运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同时,对这些石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各种残损病害,进行了详
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西部考古》(第24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2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辑刊发考古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云阳塘坊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随州王家台东周至宋代遗址、四川蒲江盐井沟唐宋盐业遗存和山西涑水流域仰韶至商时期植物考古遗存的新资料。收录研究论文8篇,分别对二里头遗址与南关遗址、河套地区东周装饰品的特点及其文化渊源、长江中下游出土“人”字形截面铜剑的功能与流传、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镂空牌形首剑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
《长沙五一广场简与东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召开的“五一简与东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论文集以五一简为主,但不限于五一简,不少论文讨论了里耶秦简、走马楼西汉简、西北汉简、走马楼吴简等简牍,深化了对秦汉法制史研究、经济史、地方行政制度、文书学、古文字、书法史、西北边塞等多领域的认识。
故宫珍贵文物藏品数量大,品类丰富,堪称国内博物馆界之最。本书精选两岸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逾百件国之重宝,分为陶瓷、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模块,文物年代从古老的夏商周直至百年前的明清,横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程。对故宫的文物珍宝,六位国宝守护人维护与典守长达半个世纪,他们亲诉自己研究国宝的趣味心得,思考文物背
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纪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科研院所对于古建筑数字化重建,较为先进的技术是采用全景图热点技术、全景图自动生成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具有交互性、自动生成三维全景图、增强三维全景图和社交分享功能。通过互联网、物联网
本书精选洛阳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书体、规格、撰文、书丹、镌刻等信息的文字说明,每方拓片介绍了志主生卒、历官资料,还介绍了拓片书法艺术特征。书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阳书法艺术的社会整体水平和生存状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尽收眼底,许多墓志填补了唐代书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