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学术界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通论性研究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宗族萌生开始,纵向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乡村社会与宗族的形成,上古宗族与中古宗族、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间的转折与变革,把握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发展的基本脉络。下编分专题论述中国古代乡村宗族的基本问题,从乡村宗族的外在形态、内在功能
本书由龚延明教授主编,刘海峰、陈维昭担任学术顾问,收录张文达藏清代职官史料20余种,大部分为未刊资料。包括同官录、职官题名录和缙绅录三大类,时间跨度自乾隆十九年至宣统三年。同官录有关中、中州、广东、河东四地同官录。职官题名录包括《拔贡授职官职录》《内阁汉票签中书舍人题名》《同文馆题名录》《捐纳官阶品级则例》等。缙绅录是
本书内容包括:明前期诸帝对海东青的态度及其政治意涵
隋唐制度史经典力作 讲透隋唐最高权力组织体制及运作机制 突破“三省制”传统认知,提出“新三头”体制新说 史学大家唐长孺、何兹全、田余庆等悉心指导 从顶层设计读懂唐朝由治到乱的历史逻辑
本书分为古义演绎、中外通约、名实错位、正本清源和制名指实五章,内容包括“封建”本义、皇权时代(秦至清)的“封建论”、《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日本的“封建论”、欧日封建制“酷似”、“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等。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
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在持续七十年的纷乱局势中,鲜卑拓跋氏脱颖而出,创立北魏王朝。作者由此入手,论述拓跋氏如何建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作为统治基础。但北魏后期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的分离,引发六镇之乱,东、西魏分立。在此背景下,作者进而探讨东、西势力对河东地区的争夺和当地大族的动向,以及西魏施行的府兵制度与其中央辐射设计之匠心
本书是一本中国历史文化的入门读物。吕思勉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中国四大史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精心撰写了一部中国通史,按历史顺序讲述了政治史的变革,是一本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史的入门佳作。体例较为特殊,与先生其他通史类著作明显有别。本书取材广泛,有趣好读,生动地呈现出有温度
文人居传统社会四民之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倨傲,又显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庸懦。传统社会,人人竞为文人,耻事艺能,其功过是非,尤堪细论。本书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人阶层作为研究对象。在作者看来,文人阶层不但是值得注意的阶层,也是国家盛衰治乱之关键。从这个阶层出发来谈论中国传统社会,无疑
本书结合考古出土动物、植物和其他相关遗存,运用骨骼碳、氮、硫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拓跋鲜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过对比北方地区诸如汉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汉至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先民的生计方式进行了梳理。本书基
本书通过分析北宋士大夫的弹劾奏议及弹劾行为,更真切、具体地呈现出北宋弹劾由粗疏到规范、由规范到异化、由异化到深度异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北宋时期的弹劾除了承担制衡权力、监督官员等监察职能外,还是不同政治力量进行博弈的工具。本书以弹劾为中心,考察皇帝与士大夫阶层之间、士大夫阶层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士大夫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