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春秋》以岭南历史上出现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为题材,全面挖掘并还原了古南越国将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由岭南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始,从秦平百越、南越立国、南越中兴延伸到南越国灭亡、岭南划入汉朝版图,包括南越国建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地方背景,涉及秦王朝、西汉王朝及各个诸侯国与之交叉的一些历史事件,并揭开了许多关于
本书内容包括: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居地与迁徙、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汉代东北民族的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的影响、汉代东北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汉文化传播、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观念和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原子化现象共同影响着如今彝族社会关于生产、生活的认识与实践。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彝族用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元素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强化。其中,影视生产实践就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交融的前端。本书选取彝族题材影视的内
本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
本书是为世界客家第33届恳亲大会献礼而组织编写。本书从客家文化论坛征集的论文中遴选一批论文,也从全国客家文化研究精品论文中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合辑而成。系统论证了“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和“根在河洛,源于洛京”的基本论断,奠定“客家祖根地洛阳”理论基础,为客家来洛阳寻根问祖提供理论依据。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该书精选独龙族70多年来的图片400余幅,以百姓的视角和百姓的故事,生动鲜活地讲述独龙族在“新中国成立后,告别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进入新时代,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的全过程。书稿第一次以历史视角和理论视角相结合,图文并茂地反映一个整族贫困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跨越发展和整族脱贫全过程的图册,较完整的记录了独
根在河洛,是客家人的共同记忆;河洛郎,是客家人的集体认知。以千年帝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汉民南迁的主要区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到宋元之际,河洛汉民六次大规模南迁,并最终形成客家民系。本书按照时间先后,对河洛汉民这六次南迁展开研究:第一章、西晋末年,中原汉人第一次大南迁;第二章、初唐时期的“蛮獠啸乱
《月亮山区侗族传统村落文化变迁》以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为基础,深入月亮山区票寨村、晚寨村、增冲村、大利村、三宝村五个传统村落,以田野的方式对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研究,为学界积累了一系列有相当价值的一手资料。同时,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月亮山区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整体情况,对于挖掘月亮山区的文化
水族历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唯中国独有的水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态。《水族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以田野调查结合史料的方式展现水族的历史文化。全书由绪言和八个章节组成,分别介绍了水族的族源族称、地域人口、语言文字与水书水历、风俗风情、指尖技艺、文学艺术与体育游戏、人物春秋、特色家园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