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站在理论与实践兼顾、个案研究与宏观思辨交融的多学科研究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传统的延续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文化建设的进程相结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借助国内外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壮族民歌习俗、诗性传统壮族阐释壮族文化遗产隐含的诗性基因、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下篇重点探讨
本书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三部分,收录了《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文之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史的文献见证》《金融扶贫对农村特困户社会资本积累之影响研究——以西藏LBG村为例》等文章。
本书基于对贵州省布依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分析,以贵阳市镇山村实证研究为基础,采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参数化识别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的文化空间开展识别、提取、分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村落文化空间与文化表现形式的对应关系。文化空间的识别结果在贵阳市镇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中亚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遗迹与历史。全书以山西太原西南王郭村发现的虞弘夫妇合葬墓考古资料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对以虞弘夫妇为代表的古代中亚粟特人的入华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包括鱼国的登场、鱼国之谜的探索历程、虞弘家族及其生平、虞弘墓志中的改刻和佚缺之字、虞弘所戴鱼头冠的新发现、漕国与并州--“鱼”之关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人与社会之间开辟了一个关系的领域,并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三层面发掘“实践、记忆、适应、认同、改革、创新”的场域组合及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于是,所谓的“合尺度性”“历史的合力”,在此理论的参与下,变得丰满与立体起来。借助这一理念,也凭借一系列草原母语结晶的字书与经典的场域化识读:《突
撒拉族是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一支撒鲁尔人在青海不断壮大繁衍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信仰伊斯兰教,因迁至青海定居在今循化一带,所以成为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该书从撒拉族的族源写到撒拉民族的形成及早期的社会经济概况,再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写到撒拉族封建领主制的社会状况。其次,全文对循化地区设营立厅、置土司和撒拉族
本书内容:吐谷浑是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之一,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虽非不是土生土长的西北土著民族,但他们的活动对开发和建设大西北做出过很大贡献。这个草原王国几经沉浮,顽强生存了350余年。史籍上偶有提及吐谷浑的话语,但也仅仅只是只言片语。本书将连缀吐谷浑人残留在历史时空中的真实片段追溯吐谷浑人走过的
本书内容:古代羌人的活动足迹遍及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富饶美丽的青海高原也曾是他们的家园之一。作者凭借丰富的资料,以简洁的文字清晰勾画出从神话到历史中的羌人、从历史中的羌人到当代羌族的发展脉络,从古文化遗存探索河湟地区羌人的生存状况,借神话与甲骨文勾勒羌人与中原地区的早期交往活动,以正史为据,梳理自秦汉以来河湟羌人的繁
本稿立足于对四川德格、西藏昌都等《格萨尔》代表性流传地区,探讨“我国涉藏地区史诗流传现状”“全媒体时代格萨尔史诗传播特点”等时代话题。共分六编,21篇文章。第一编《格萨尔文化田野》:《德格龚垭寺格萨尔文化探》《岭国大将年查阿丹及城堡考析》《格萨尔文化传承的当代路向》等6篇文章。第二编《格萨尔艺人研究》:《擎纸说唱艺人白
本书稿为吴永章教授数十年工作成果之大集。书稿研究集中在南方古代少少数民族之文化、发展、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等领域,均为已发表,并在学界具有较高参酌度的佳篇。写作从研究内容到思想,都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内容包括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鄂西地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