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景式地反映了点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历史风貌;通过深入细致地对点头文物、古迹、宗教、民俗、名人乡贤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挖掘整理,阐述了点头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其字里行间弥漫着暖暖的乡土气息,也向人们展现了点头作为“中国白茶特色小镇”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强调学术性、地方性、原创性,所收文章涉及运河文化、扬州历史、名人轶事、文学研究、学人笔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类。书前有卷首语,入选文章约15篇。作者多为扬州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如吴善中、刘建臻、明光等。文章内容主要聚焦扬州文化,有一定深度广度,如刘建臻《评<刘师培年谱(增订本)>》、王嘉川
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历史风俗画作品《清末民初北京万象图》为蓝本,介绍20世纪初,新旧世纪之交北京风貌的历史文化通俗绘本。全书分为城市格局、近代化进程、市民生活、新文化传播、时局与事件5个部分,层层递进,选取最能反映当时北京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历史横切面,呈现一幅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京华万象图。本书以中英双语形式,对1910
本书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奥秘为主题,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观点,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根本措施是激活文化遗产的内在基因,使其以创新性的特质生长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二十四节气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栏目对二十四节气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方法、当代途径和价值进行了
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区,是传统中国研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徽州文书的数度大规模发现,聚焦了历史学界的目光,由此形成的徽学,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别具一格。本书为徽学研究最新成果汇编,汇集了复旦大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高校中青年学者之学术成果,反映了书斋与田野之间的教学相长。书中所收录的代表性
《诗词里的古都北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图来源于博物馆馆藏文物壁画及考古发现,确保知识真实可靠。全书用诗词贯通,精选名家名作,让读者了解诗中景、诗中人、诗中事、诗中物、诗中意,让诗词的学习轻松有趣。读者不仅可以学习相关古诗,还可以学习到关于北京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疑难字句加以注音
《[道光]天门县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希琮修,清张锡谷、蒋祥墀纂,清道光元年(1822)刻本。内封镌“道光元年辛巳新镌天门县志尊经阁藏版”。是志以乾隆胡志为粉本,兼采康熙李、钱二志,纪事增补至道光元年。在体例、内容方面,多承袭乾隆志,亦多有新创。志分三十六卷,内容囊括圣制、疆域(村里团附)、分野、沿革、形势、山川、建
《[乾隆]天门县志》十二卷,清胡翼修,清章镳纂,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内封题:“乾隆乙酉初版天门县志”;内封背面有“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天门县署重印”牌记。全书力仿史体,体例独具特色:“于邑中应志之事则为考”、“于邑中应志之人则为表”、“于邑中硕德肤功、嘉言懿行、忠孝节义之大,方技杂流之细则为传”。考分八门(地理考
《[同治]来凤县志》三十二卷,清李勖修,清何远鉴、张钧纂,清同治五年刻本。内封镌“同治丙寅镌来凤县志本署藏板”。是志采林、王两志并重加搜集,又据府志增删,较之林志更为详实准确。志分十五门四十七目,内容依次为天文志(星野)、地舆志(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古迹)、建置志(城池、公署、仓储、学校、坛庙、坊表、津梁)、典礼志
本书是现存明清三种正阳志(明嘉靖《真阳县志》、清康熙《真阳县志》、清嘉庆《正阳县志》)的整理本。它相对完整地记载了明清时期真(正)阳县的地理、沿革、建置、职官、学校、选举、物产、田赋、风俗、礼仪、人物、诗文,等等,可谓该地区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正阳旧志三种自刊刻以后,在历史上一直未再版重印,也没有被整理过。因年代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