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译了本居宣长《古事記伝》的重要章节、浅见絅斋著作的重要部分,并对伊藤仁斎思想进行了研究,继而比较了江户时期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之异同。最后对江户时期松村九山的《管仲孟子论》、日尾瑜德光的《管仲非仁者辨》及江户时期的历史意识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顾城、谢烨及德国朋友的谈话;二是顾城于1993年7月1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所做的《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报告全文;三是会后答问。全书全面展现了顾城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的心得与领悟。
本书以中国学者的视角从思想史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了韩国儒学思想的发展,重在从学脉和学理上对韩国儒学进行综合考察。作者首先从韩国儒学的渊源谈起,从檀君神话出发考察了古代韩国人的精神世界,从中发现中韩儒学的共通之处;其次按照年代史的顺序依次考察了韩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书中重点分析韩国儒学的时代特色,并考察代表儒者的
在明治维新(1868)以后的近代日本,儒学遭遇了“日本化”与“近代化”的双重夹击,它被作为“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的代表,或被化作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国民道德论”,被用来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以为由此便可抵御西方精神污染,进而实现“近代超克”直至“解放亚洲”,在此特殊的年代,儒教遭遇了“再日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的第七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52—1953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痛苦和混乱,我们觉察到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能仅发生在外部世界,还必须发生在每个人的内心。权威、信仰、经验、知识等等,到底会带我们达至真理,还是局限了我们的心灵,限制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可能?克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朱子学心学化的思想渊源、从《心经》到《心经附注》:朱子学心学化及其历史展开过程;程敏政《心经附注》心学与阳明心学比较等。
包括印度古代哲学、印度近现代哲学以及印度哲学家辨喜研究等内容。
《人文学丛书·第三辑:东亚近世历史与思想的地平线:差异·冲突·融合诸相》内容虽以日本德川思想史为中心,但始终有一个问题意识贯穿其中,即聚焦德川思想,以期从思想史的角度阐明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对中国发动暴力侵略的背景。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民族主义呈现出的最为丑恶的形态,通过对德川思想史的回溯而究其渊源,定能更加鲜明地揭示日
当代韩国正在批判与消解儒教传统、儒教社会体制及其价值观,当代中国则正在试图复兴包括王道政治、儒教教育、宗教性儒教在内的儒教传统。这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东亚儒教文化现象。另一个与儒教有关的东亚文化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东亚经济的发展、危机而呈现出的对儒教伦理的经济学价值及其意义的赞扬及批判。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
《真正的政治:回答一种美好生活方式:法拉比政治哲学研究》通过对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探究,深入展现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内部的理性与信仰的紧张关系,也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为法拉比把古典政治哲学引入伊斯兰世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