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是本专著,主要讲述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即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各个环节及对各环节有影响力的相关因素。全书共分10章,内容分别为文学翻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艺术、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生态翻译学、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文学生态翻译系
《评价文体学》以现在主义哲学为基础、语言的过程-维度模式为平台,在确立“作者-文本-读者”一体化认知解读模型的基础上,以批评-审美为着眼点,尝试建构一种文学文本分析框架,进而以故事事件和情节为依据,阐发作品中的整体评价动机,揭示各类评价意义、作者介入话语过程的方式、叙事口吻的强弱。据此,作者以《廊桥遗梦》为例,按范畴类
“文学史”一词,其一是指文学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其二是指各种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著述。文学史哲学研究,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学史观念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对文学、艺术、历史、存在、真理、价值、审美等观念的前提进行清理;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文学史的书写方法与模式进行反思性批判与知识学分析。立足于理论的普遍性这一基点,通过统观
叶知秋所著《文艺学三论》是一部系统阐述文艺学相关问题的理论专著。作者围绕文艺起源与文艺本质问题、文艺创作问题以及文艺作品的类型与特征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各种有影响的文艺学理论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并进行了相应的论证。
《译道:名家翻译之道》为名家名译的精选集,汇集了诸多翻译大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杨必译的《名利场》、徐迟译的《瓦尔登湖》、黄源深译的《老人与海》、王科一译的《傲慢与偏见》等名篇。《译道:名家翻译之道》通过经典译文赏析,来阐述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被动语态译法、抽象名词译法、增词法、减词法、反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等等。
唯一本质主义文艺学认定文艺的本质特征、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恒定不变的,当代反唯一本质主义文艺学则认为一切文艺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文艺生产及文艺学知识生产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方性、语境性、个体性。该书中对种种论题的讨论,是作者作为特定个体在特定语境、出于特定目的提出并思考、探索的文艺领域的具体问题,按照福柯的说
《跨文化阐释的多维模式》从跨文化阐释的时间维度,探讨了从当代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周易》的具体路径,用现代浪漫主义理论阐释屈原作品的有效性问题,重点分析了王国维、蔡元培、钱钟书、费孝通等人的跨文化阐释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文学内部的发生及浪漫主义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演变。本书从跨文化阐释的空间维度,探讨了全球
《文本内外的世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新视野》分别从形象学研究、译介学研究、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展示了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作者们从各自熟悉的领域选取有价值的个案进行了文本内的论证与文本外的阐释,在继承传统比较文学实证方法的同时,更彰显了当下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思考。本书为当前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
《诗心会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作者一直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为该丛书选辑了相关论文,希望这套大型丛书的推出有助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事业的繁荣。这部论文集正标题为《诗心会通》,副标题聚焦“东西比较诗学”。论文集的上编为东西方诗学交汇论,下编为诗学与宗教关系论。本论文集是作
“每一天,我们都写一首诗。”要想收获诗意的人生,你并不必须有超常的水平——每个人都能够写诗。现在,诗人塞琪邀请你放慢下来,应和你创造力的节奏,品味诗歌之美。本书将为你:@提供对诗意人生和诗歌技巧的解释@启发一种游戏的感觉,而不是劳作学习@将内容、形式以及过程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有趣而又动人的经历@邀请你为你的创意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