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五章。书中沿着先秦、宋代、汉代至现代的时间脉络,先后介绍了先秦时期儒家经学的重要地位,及经学中衍生出的义理之学;论述了汉唐学者对经学相关的义理考察的学术追求,对经学的训诂章句的研习,以及他们所承担的从经典文献中探寻义理的历史使命;讲述了在儒家义理之学成熟阶段的宋代,儒家士大夫对儒学的道义价值内涵的阐发,以及对儒
本书系作者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儒学文献研究和《儒藏》编纂的心得体会集成之作。上编主要谈“四型”(子学、经学、理学、新学)“八期”(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20世纪)的儒学源流史,“天道”“鬼神”“礼乐”的儒学信仰,重“德”贵礼的儒家教化,“君子”“淑女”等理想人格,以及“六经”到“十三经”
本书用山水画的形式来诠释《易经》六十四卦。
本书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切入传统道文化中所蕴含的自我超越思想,以建立中国文化背景的自我意识的哲学体系,并由此来理解修道文化的逻辑起点和整体意蕴。全书分别从自我意识、自我构成、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四个层面对道文化中的自我观进行全面审视,认为其修道思想的实质是对个体小我的超越,核心是“我与道合真”,我、道被“真”所规定。
本套书共有8册。我们精选原著全20篇中的250个名句名段,配以精确注音、简洁注释和通俗译文,便于孩子轻松诵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纯手绘插图,激发孩子学习古文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内容短小精悍,趣味生动,板块丰富,让孩子从小打好国学的基础,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本册为《
本书通过自己的人生体悟,对经典《大学》《中庸》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为现代读者与中国古老智慧架起了一道桥梁,“用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作者通过“每日省悟”的方式,反省自己,体悟圣言,务实践行。援引《论语》《孟子》《史记》等国学经典,以及爱新觉罗·毓鋆、熊十力、朱熹、王阳明、二程等人的著作、言论对《大学》《中庸》的文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微教育理念与品格教育授课经验,精选国学经典,以“读经典-释字词-通语意-塑品格-微拓展”的体例结构形式,从品格教育的角度对经典进行解读与延伸:注重品格塑造,彰显立德树人,渗透微教育理念。结合解读内容,配有帮助理解的插画,同时对“读经典”栏目计划配置音频朗读增值内容。
本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如丧家狗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
本书是关于济南传统文化研究会每年举办的“经典诠释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所收论文是对传统文化各代表人物及思想的理论阐释。本辑是对老子及其思想,以及各时代关于道家思想论述的经典诠释,全书贴近理论研究前沿,所收论文学术价值较高,既有对老子思想的直接解读,如对《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的释读,也有从西方学术视角对出土的《老子》进
本书向前追溯至道家祖师老子,向后延续至今日,对老子开其端、庄子集其成的两千五百年道家史,以及庄子、蔺且、魏牟开创的战国庄子学派,枚乘、刘安为代表的西汉庄子学派,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晋庄子学派,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代表的宗庄派发展史、影响史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