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允中》首卷为总论;卷二至四论脉,分述36脉象、16种怪脉及脏腑阴阳脉等;卷五至卷十六论病,将《内经》原文分隶于诸证,侧重阐明医理,而不载方药,仅《动气》及《妇人保产》两篇略载数方;卷十七至卷二十三论药,以脏腑各有温凉补泻之宜分配之;末卷集论医格言及延年要诀。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为底本。
《胃气论》录有胃气论及附余49篇,附余包括寒热虚实论及辨表寒、辨表热、辨表虚寒、辨表虚热、辨里寒等,另有仁者不为医说等医话三则。全书以阐发胃气理论为主,强调胃气疾病的发展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素灵微蕴》为清乾隆时期名医黄元御著,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素灵微蕴》分四卷,凡二十六篇。卷一、卷二为胎化、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十篇,卷三、卷四为病解十六篇。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年(1830)庚寅闰月宛邻书屋初刻本为底本。
《医宗承启》六卷,分为序例、提纲、发表、渗利、涌吐、攻下、和解、救内、清热、温里、针灸、需待、会通、死症、附翼及答书一罕部分,以『治法为纲,法后统方』之法对《伤寒论》条文重加编次阐释。体例上先按上述内容分类法将仲景原文归类,再对仲景原文逐条注疏,采用先书仲景原文,次为吴人驹之注文,再次为『防误』的体例顺序进行注疏,为研
《张卿子伤寒论》由明末张遂辰著。书凡七卷,卷一为辨脉法、平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癌湿暍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卷三至卷六阐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七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张卿子伤寒论》运用《内经》《难经〉理论注解《伤寒论》,通过对《伤寒论〉的阐释,从临床角度验证经典,采用阴阳、寒热、虚实、营卫、气
《伤寒选录》八卷。卷一为专题论说,将『诸先贤所论』中『于仲景有发阴者』,如『六经传变论』等『并采辑卷首,以广见识』。卷二至卷六以病证为纲,六经及治法为目,将《伤寒论》的条文进行了重新归纳整理。卷七专论脉法,包括『辨脉法』『伤寒诸脉』等。卷八为『伤寒选录药方』,分方、药两部分,『药方加减例』将全书所用方剂集中叙述并予以加
《伤寒溯源集》系清代医家钱潢所著,是注解《伤寒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著作之一。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从“阴阳发病六经统论”开始,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作为全书总纲。卷一至卷十依次为太阳上篇、太阳中篇、结胸心下痞并附脏结、太阳下篇、温病风温痊湿喝、阳明篇、少阳全
《伤寒寻源》分上中下三集。上集为伤寒正名,首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详论六经辨证诸法;中集辨识发热、恶寒、恶风、潮热、寒热、烦躁等诸证,并将其疑似之处予以鉴别;下集汇集桂枝汤、桂枝加桂汤、葛根黄连黄芩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等113方,阐述仲景治疗大法,循其矩矱,论述辨析。《伤寒寻源》是一部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
《金匮要略正义》分上下两卷,是注解《金匮要略》的重要著作。《金匮要略》因其文辞简略,义理深玄,历来注者不多。《金匮要略正义》对《金匮要略》条文详加注解,前后对照呼应,力图使其病证辨治条理化、系统化,对病因、病机、脉象、证候、治法、方药配伍均有阐发,颇有启发性。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共六卷,卷首附图二十八幅。该书对《难经》原文逐一进行了阐释,因原为初学者而编,故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难经》原文中文理不顺。或前后颠倒,或错简脱漏之处,熊氏均明确指出。《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对《难经》的研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日本翻刻明成化八年(147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