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旨在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维度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以呈现其“兴味化”主潮特征。意义在于有力打破和纠正民初主流小说家遭遇的百年遮蔽和误读,对其“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通俗文学家”等命名进行辨析,将其正名为“兴味派”;客观揭示民初小说的独特价值,确认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是中国小说现代转
海内外藏敦煌藏文文书中**内容的整理研究汇总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顶级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
元代《诗经》学是观照和理解经学变革的一个切入点,而由于长期被“羽翼朱传”和“积衰”等标签所遮蔽,其价值尚未被学界深入挖掘。本书关注元代《诗经》学著述“经史互证”“经传辨析”“诗序变改”等注释策略,概括出诸如训诂与义理相结合、易学与心学融入经学阐释、经学区域性特征凸显等元代《诗经》学的宏观实质,探寻其在经学与哲学实践层面
《陈维崧诗歌研究》包括绪论、正文与小结三部分。绪论部分考述陈维崧诗版本及存诗情况,综述陈维崧诗歌研究现状。正文六章,包括“阳羡的地域人文与陈氏家族””陈维崧交游考述””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陈维崧的乐府诗和古近体诗研究””陈维崧诗歌的唐风宋调”以及”陈维崧的诗学理论与批评”,主要从陈维崧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裁、风格
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等;创作特征以感伤为主基调,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
本书以“思潮”、“现象”加“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者本人的“记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40年来中国
本书包含上下两编,分别从当下感与形式感两个层面,探究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所谓的叙事自觉,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意义、价值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小说家的叙事自觉涉及诸多方面,难以尽数罗列;其中,对当下情境的体验、对小说这一形式的理解至关重要,我们可称之为当下感与形式感。当下感与形式感的关系可描述如下:首先,它们
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
本书致力于考察骆以军早期小说创作中身份认同主题的不同面向,厘清其身份认同书写的发展脉络,探索其社会影响及文学根源,呈现其创作中混融了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和探索。骆以军是台湾新世代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可从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红字团》算起,至2010年《西夏旅馆》获得华文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