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习、生活经历,展现了了他在母校生活的各种感情痕迹,为读者呈上一系列思想与审美的景象。多少青春事,都化梦中寻。作者在离开位于长安山的福建师范大学17年后,将自己对于母校的感恩、对于母校的思念和对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感怀与体悟化作本书中的散文。本书包含:《初见17号楼》《一路风
本书稿系一部反映安徽省太和县地方文化的散文集。书稿分为“史海撷珍”“古镇风情”“民俗民风”“家规族规”“节庆习俗”“旧县庙会”“传说故事”“名优小吃”等九个章节,通过对太和县由来、民俗风情、古树名木、历史典故、故事传说、节日习俗的解读,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太和县的历史纵横,系统反映了太和县的历史面貌和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15条山地徒步旅行线路的游记。每一条线路都是国内重装徒步背包客心目中“走一次足够自豪一生”的经典线路,包含“鳌太”秦岭线、武功山、扎尕那、贡嘎山、夏特古道、哈巴雪山、虎跳峡与太子关、格聂C线、大小五台山、梅里雨崩等。15条经典徒步的路线,15篇如诗如画的游记。从西南边陲到三晋大地,从巍峨高山到浩渺江河,作
“半夏河”是申赋渔老家申村的一条小河。他以“少年大鱼儿”的视角,讲述了申村的人文掌故、乡邻之情和渐渐消失的乡风乡俗。《半夏河》是乡土中国的缩影,是申赋渔继《匠人》后创作的又一部关于传统乡村记忆的散文集。作为“个人史三部曲”的终篇,二十五段往日故事,串联起对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珍贵记忆,意在表达“人需要靠着记
《追光十万里》是一本记录作者寻访全国各地“精神地标”时所见、所闻、所感的散文漫记。在实地探访井冈山、延安、南泥湾、大庆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发源地的过程中,作者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并以脚下的红色土地为课堂,以伟大的中国精神为背景,从自身老兵的特定视角出发,用心触摸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历史贡献和价值,感受其穿越
本书稿以中国古a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为例,采用随笔方式,阐述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问题。或谈细节描写,或谈语言艺术,或谈结构技巧,或谈人物塑造,对读者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有所启发和助益。从文学批评角度看,把文学批评置于社会生活和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双重背景下,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不同领域,与创作构成对话关系,进而与创作
本文主要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题材,描写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历史人文的探索阐释。其中四川凉山三河村,叙永石厢子等都是山村巨变题材,山东王懿荣、合江本地两个国保古镇、抗元遗址神臂城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外还有合江重点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农业荔枝和真龙柚。全文以平实的语言,生动描述了古迹的保护、特种物产
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25篇散文,分为客家风情篇和名人风韵篇。客家风情篇收录15篇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梅州兴宁市的母亲河、古城、名山等反映家乡的人文、历史、地理和客家民俗风情,抒发乡愁。名人风韵篇收录10篇散文,作者通过记述与名人的交往,反映他们的性格、情趣和他们在某一个领域的贡献,歌颂他们的风采,表达自己的情思。作者在写作
阮章竞(1914.1-2000。2),中国诗人、画家,1937年12月北上太行山,参加八路军,担任八路军总部太行山剧团艺术指导员、团长。本书影印《民间语言记录》《乡间记事》《土改纪事录》和《重回太行山笔记》四种笔记,其中前三种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其在太行山地区的记录,最后一种则为1963年阮章竞为给自己的长篇小说寻
本书是作者贾珍的一本文集。方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了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方言的传承保护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青年人视角出发,讲述了苏州的小河小巷,大街小巷、花草树木的故事。通过注入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对苏州文化的热爱、对苏州方言的坚守。形式上不拘泥于文字,融入苏州话音频讲述,引领读者沉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