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江苏省镇江市孙家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4650平方米。主要遗存分为新时器时期和周代两个阶段,以周代遗存为主。共清理房址、土台、灰坑、灰沟、水井、窑、灶等遗迹210处,出土文物标本1600余件。周代遗存布局完整,外侧有
张家山三三六号汉墓发掘于1988年,出土竹简800余枚,保存基本完好,字迹清晰,只有少量残断,全部可缀合成完整竹简。根据竹简形制及内容可分为7组:功令、却谷食气、盗跖、马禖、七年质日、汉律十五种及遣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收录三三六号汉墓出土的全部
本书是沈阳故宫博物院藏11件纺织品保护与修复的成果。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纺织品共约2000余件套,它们均是清宫旧藏,这些织绣品等级高、种类多、纹饰华美、织造精良。本次修复的11件藏品包括袍、披风、彩旗、甲胄、常服等,均为二、三级藏品。修复项目为沈
201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收有一部类似于编年体的史书,被整理者拟名为《系年》,共有138支简。《系年》记载了从周初到战国前期(楚悼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系年》是先秦编年史书的重大发现,其中不少记载为传世文献所未有,或与传统看法不同,对研究古史有重要价值。《系年》所揭示的古文字字形也非常丰富。《系年
本书是一本收录广州博物馆所藏龙泉瓷器的图录。全书以时代为序,将广州博物馆馆藏254件(套)不同时代的龙泉精品列为专版,配以馆内研究人员科研文章,附以馆藏其他龙泉瓷器,力求以资料的完整性、科学性,展现广博在该项馆藏上的征集、整理、研究成果。龙泉窑瓷器作为中国名窑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是广州博物馆致力征藏与研究的对象。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本书以收集的晚清至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碑帖鉴赏家翁同龢、叶昌炽、王同愈、郑孝胥等八大家散见于日记、信札、题跋中有关碑帖欣赏鉴定的文字为主线,辑注者又加入大量的文字为补证、注释,使读者能从中了解到百余年来,中国碑帖收藏的重点和方法,并插有多幅重要碑帖的图片。
本书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类文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试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
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
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1998年发掘于此的下靳墓地是继襄汾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次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墓地。共发掘墓葬533座。该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多为中小型墓葬,对之前陶寺墓地主要有大型墓葬的情况有所补充,完善了当时的社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