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史》每章聚焦于一个海洋,包括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大洋、地中海、黑海、日本海/朝鲜东海、波罗的海、红海和南海等十一个大海或者大洋。本书作者力图将各个大洋和大海置于世界历史的框架之内,并通过外洋区域和近海区域来展望世界历史。每一章都简要地介绍了这些大洋/大海的人类和自然的历史是如何被各个史家建构、书写、
本书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的自然地理格局专项为基础,深化了自然地理格局下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本书希望重点回答的问题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地理格局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资源?有什么灾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形成更加尊重自然地理并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和策略,
本书共五部分,内容包括:脆弱的冰冻圈、大洋发出的警报、向暖而生的它们、气候变化的味道、地球的“多米诺骨牌”。
本书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给读者展现气候变化的真实面貌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回望“时间的深渊”、如何“看见”古气候、冷暖干湿与文明兴衰、适者生存的智慧、地球不可承受之殇。
为规范本市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测绘的技术要求,满足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基本需要,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本市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测绘和相关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和应用等,其他数字地形测绘在条件相同时可按照本标准的要求执行。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油气生产系统故障传播行为表征方法、基于时序特征的复杂系统过程故障监测、油气生产多模态系统模态识别与故障监测、复杂系统异常工况根原因溯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提供了加氢装置异常工况识别与溯源典型案例、油气生产装备可信智能故障诊断典型案例。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气候、自然环境的资料汇编图书,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上古到明末清初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所收录的《乾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等是按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异的顺序编排,各典先设“总部”,其下再分列总部所属各部,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每部先作“汇考”按收录文献时代先后
本书分为基岩地下水理论与赋存特征;基岩地下水探测技术方法;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实践三篇。主要内容包括:基岩地下水理论概述;基岩地下水形成运移的影响因素;岩溶溶洞水赋存、运移特征;裂隙岩溶水赋存、运移特征;5碎屑岩孔隙裂隙水赋存、运移特征;块状岩类裂隙水赋存、运移特征;玄武岩孔洞裂隙水赋存、运移特征等。
本书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土著人和非欧洲人的角度追溯了18、19世纪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随着英国等殖民帝国无法预料的扩张,这些区域的人们在确认着自己的位置并探索着未来的方向。全书讲述了全球南方海洋世界如何进行反殖民活动,以及帝国如何对这些区域进行渗透。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战争、殖民帝国之间的对抗竞争和海洋贸易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本书以不同时期湿地生态演变过程为基础,结合生物资源变化过程,探求衡水湖湿地发展规律并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境景观的影响,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和机理,以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污染负荷预测模型,对生境质量模型进行耦合,研究自然保护区面积演变和特征指数时空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未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