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李白诗文的思想内涵,展现李白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方式,熔铸儒、道、释、纵横、游侠、墨、兵等百家思想而成的博大思想体系;证明李白不但是千载独步的伟大诗人,而且是品格崇高的爱国志士和融汇百川的杰出思想家。阅读本书可以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体系,探索李白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过程,廓清千年以来对李白思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生前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影响巨大,而在他逝世后流行的“家书”更因其贴近当时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大受欢迎。本书《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国
《叶圣陶研究年刊》(2023年)由叶圣陶研究会编辑出版,从2022年至2023年对叶圣陶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优秀文章中挑选而出。因2023年是叶圣陶从事编辑出版100周年,会特设专栏纪念叶老从事出版行业的点滴。其他栏目包括叶圣陶日记、叶圣陶研究综述、叶圣陶文学思想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叶圣陶教育实践探索、教科书研究、怀
本书分睿智人生、科技兴邦、创业凯歌、术业专攻等几个栏目,分别介绍了企业、行政、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校友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真实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华工人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他们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的风貌,抒发了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反映了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初心如磐,信仰如山。《拐杖校长》讲述了覃东荣扎根贫困山区,将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不遗余力让读不起书的穷人子弟上学的动人事迹,彰显覃东荣的信仰本色和师德魅力。覃东荣只有58年的短暂生命,却有31年小学校长、23年的拐杖人生经历。他书囊压肩,负重前行,人称“包袱校长”;他勇闯洪流,拯溺负伤,成为“拐杖校长”;他赈穷济贫,爱生
书稿是系统梳理襄阳历代名人、展示襄阳厚重历史文化的的社科普及读物。以时间为轴,梳理了从周朝至近现代的78位襄阳历史名人,他们或是襄阳籍,如宋玉、刘秀、习凿尺、孟浩然等;或是在襄阳居留、生活时间比较久,如羊祜、李白、杜甫、米芾等。这些历史名人对襄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乃至中国历史文明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选题以图文并茂
本书记录的对象是在二里头遗址工作的“非著名考古人”——技师、民工、实习学生以及地方乡绅、文保员,共计十五人。他们是与二里头遗址发现、发掘而密切相关的亲历者,作者通过自述与访谈形式,以平实、生动、鲜活的话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考古人物群像,记录那些与二里头遗址考古65年息息相关、鲜为人知却充满温度的人与事,致敬伟大考古工
稿从农民画家的主观视角出发,由其亲述生活、工作和创作的经历经验,通过个体的私人记忆,以窥农民画发展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从而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创作历史,一个具有美感和质感的世界。编者在通过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访谈内容的同时,又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感悟以访谈手记的形式对所述内容进行了补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贵州农民画以丰厚的内涵
《开直播机的老头》是罗锡文院士的传记,详细记录了他在农业工程领域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其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本选题讲述了罗锡文院士从普通农民孩子成长为国家级专家的历程。书中详细介绍了他在农业工程、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直播机的研发和推广上,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书中探讨了他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影响中国
本书辑录了明朝、清朝和民国时期莅临甘肃或甘肃籍的70多位名人的200余幅手札,如明朝的杨继盛,清朝的吴可读,民国的林锡光、施国帧、杨思、邓春膏、马文车、俞方皋、杜斌丞、孙蔚如、朱铎民、牛载坤、王应榆、顾颉刚、陈体诚、杨集赢、李蒸、张维、张心一、慕寿祺、向达、水梓、张作谋等,他们或在甘肃为官,或暂居甘肃,留下了大量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