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汉唐时期的玻璃、铜镜、钱币、贝壳形盒、铜器皿、马具、陶俑等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汉唐时期一个可视可触的立体世界,也为深入探讨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选取九个视角,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观察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和文化面貌,颇具趣味性。
本书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陵寝和普通墓葬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区域特征、丧葬礼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归纳河北地区唐代墓葬的典型特征和分析河北墓葬因素的传播情况,探讨了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墓葬制度和丧葬礼俗演进的规律。
石说盐语——自贡盐业碑刻研究
本书是“八婺宋韵·金熠银辉——金华地区馆藏金银器精品展”图录,共分三个篇章,分别为“宴飨藏金”“盛妆流金”“礼佛为金”。书中汇集了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浦江一百余件馆藏宋代金银器。其中,有从墓葬当中发掘的金银器,也有从窖藏、佛塔当中出土的金银器。立足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般闲事,旨在展示八婺大地宋代的生活场
本书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
本书选取秦始皇兵马俑为典型案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文物可以采取的虚拟复原技术。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本书重点讨论一带一路沿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方案,针对以兵马俑为代表的刚体文物碎块确定三维数据模型,采取基于断裂面上多特征的碎块匹配方法,将相邻碎块进行匹配拼接,从而实现文物的虚拟
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更全面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108幅敦煌壁画彩塑摹绘,37座洞窟,12段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交集72例敦煌色搭配范式,以永恒的中国传统色彩,呈现千载敦煌与古典中国的美学历程 提起敦煌,唇齿间就自然碰撞出飞天与藻井、卷草与神鹿。作为美的极致,或许我们从未掌握解读敦煌的秘钥。 敦煌,本是由色彩构成的奇迹。暗红、灰青的底色堆叠闪亮的金青,玉白的色彩浮现于土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营造史上的珍贵实物标本,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是属于全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时值“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推进的关键期,南京作为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如何加大对南京城墙的研究力度,实现对其遗产价值的多元化阐释、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