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其次梳理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讯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最后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创新进行讨论和探索。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中国藏书的发展历史、四大藏书体系、藏书征集方法、藏书的流通与使用、读书古训、读书典故、读书精神、读书方法。
本教材是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学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研究生课程强调结合专业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的特点,既与本科教材保持知识性、系统性的延续,从知源、知取、知用三个层次展开教学内容,又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本科教材。其一,注重检索策略与技巧的分析,对研究生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常见误区结合实例
本书共五册,收录宋元版书三百余部,依经、史、子、集排序,每篇均有著者、刻书缘起、出版机构、书籍流转及递修过程的考定,并附彩色图版,与文字互相印证。涉及的收藏人物均有相关介绍,存在学术争议的书目则另附专论、专考详辨。全四色印刷,便于阅读使用。
国际标准分类法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标准文献分类法。它主要用于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和国家标准以及相关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订购与建库,从而促进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其他标准化文献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国际标准分类法(第三版,2003)是在原版ICS第四版
《明清江苏藏书家刻书成就和特征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明清江苏藏书家的刻书作为切入点,把江苏藏书家与刻书二者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作为清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的刻书,其刻书基本情况,刻书缘起、刻书目的、明清江苏藏书家刻书特点,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以及藏书家刻书的深刻影响及刻书的巨大贡献、刻书的流传。藏书家所刻
本书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所编选的文章多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考订史实,证明新见。编者力图通过此书继承、恢复我国传统版本目录之学。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华图书馆协会(19251948年)的历史,包括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及背景,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宗旨、会员和组织机构,发展时期的中华图书馆协会,非常时期的中华图书馆协会,学术年会、国际交流与编辑出版等内容,书后附有中华图书馆协会大事记、组织大纲、组织机构及执行部细则等。
《实用科技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第四版)》为有关科技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方法的实用教程。全书以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以培养信息意识、检索理念和检索技能为目的,以信息检索策略为主线,涉及检索原理、互联网信息资源、中外文科技文献检索、特种文献及其检索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其第一版曾于2009年荣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八届优秀教
书是为配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出版的古籍专业学术集刊,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为古籍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古籍保护工作与业务研究成果的平台,有利于广泛宣传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表古籍保护研究成果,推进并指导古籍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本书设有古籍保护综述古籍普查与编目古籍定级与《名录》古籍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