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华的红学研究为解读曹雪芹和《红楼梦》,提供了颇具创见性的意见和极富启迪性的研究视角。李治华的红学贡献丰富了法国的红学研究成果,对国内的红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李译本《红楼梦》对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的观照,呈现出彼此交汇相互融合的特性,成功地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听得到”“听得懂”的中国声音。
这是一部国外《江格尔》文献专题论文集。全书由《国外〈江格尔〉研究概况》《国外〈江格尔〉文本研究》《国外〈江袼尔〉版本研究》《国外〈江袼尔〉比较研究》等部分组成。该书试图全方位地介绍与审视国外《江格尔》研究的过去与现在,拓展国内《江格尔》研究的视野,总结和吸取国外《江格尔》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是该书的价值所在。该书对《江格尔
这是一部《江格尔》研究专著。该书简述研究《江格尔》婚姻习俗的目的和概况,详述《江格尔》中的婚姻习俗,并对《江格尔》婚姻习俗与现实中蒙古族婚姻习俗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总结了《江格尔》中婚姻习俗的呈现性质及特征。本书运用文本解读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江格尔》史诗中体现的婚姻习俗进行分析,挖掘《江格尔》中呈现的文化特征。
诗词文化是塔尖上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诗歌具有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粘合和凝聚民族族群人心的作用。《中华当代诗词研究》立足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包括诗词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诗词欣赏与评鉴、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旨在推动中华诗词的研究和创作,继承、弘扬优秀诗词文化,发挥凝聚人才、繁荣创作、引领评论、促进研究、收
本书是一部诗歌评论集,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南方(广东)诗歌精神的论述,二是对广东诗人(以个案评述为主)的评论,是一部以评论最体现南方诗歌精神的广东诗人、广东诗歌现象为主的诗歌评论集。这部评论集试图对整个广东诗坛作整体的审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诗歌发展的趋势,谈到了诗歌写作的直觉特征、坚持的民间立场,诗歌的典雅、真诚、责任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共分为“精神书写的维度”“形象塑造与生命意义”“转换与蜕变”等三个篇章,收录作者对《骆驼祥子》《送一个人上路》《在酒楼上》《国家坐骑》《岭上月》《死水未澜》《锦绣记》《挂在山顶的风》《把头伸到窗子外面抽烟》《杨风军短篇小说选》等现当代小说的深度解读。作者在品读1978年至1982年宁夏作家作品的基础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学科交叉的“新文科”方法,挖掘李白代言类诗歌的文化意蕴;而且将古人未曾明言的、然而实际作品中已经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理论重新梳理,把脉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在此基础上,深度透视中国文化诗学的本质和内涵。在写作体例上,本书共七章二十一节。作者试图从理论的高度剖析李白代言类诗歌,进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李白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我们熟知的《静夜思》居然不是李白的原版? 汪伦真的只是一个农夫吗? 其实他身上还有另一重显赫的身份!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不是贾岛? 那会是谁? 为什么唐宋多位诗人都写“斩楼兰”? 《读诗去》图书甄选50首唐诗,通过离愁别恨、冷暖自知、家国天
百岁老人多年磨一剑之作。国学大师徐复先生生前作序。 这是一部从历史、文化和美学角度对清初文人王渔洋《蜀道》《南海》《雍益》三部纪行诗集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王渔洋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在中国诗歌史上也享有大名。一般文学史家和学者多将其视为山水诗人,认为他是神韵说的主倡者。但大多认为王诗缺乏现实主义内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