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充分利用古籍资源,整理研究江南诗学文献,析论诗学思想之演进,构建严密的诗学体系,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下册分论陶杜传统、大历诗风,以及中晚唐韩诗、白体、义山体直至两宋苏陆等诗体“范式”的渐次流行。曾参与京师“唐宋诗之争”的江南文人及其后进,不断致力于乡邦的文献建设,使唐宋诗的传播接受连攀高峰,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分两册,上册止于钱谦益。江南诗人尽管批判钱氏,但实际上仍遵奉其诗学思想,他们一改明代复古模拟之习,试图学古创新,创建清诗的“生新机制”,探索“出唐入宋”的进路。于是顺康之际在吴中、金陵、宣城、扬州等地开始“梅村体”“玄恭体”“宣城体”“嵞山体”“神韵体”等夺胎于中晚唐体的创体实践。
本书正文采用字典纸,更加轻便,PU皮面精装,并增加唐宋时期名画彩图插页。《宋词鉴赏辞典》典藏版全书共收录宋词名篇1200余篇,各种艺术风格流派词作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宋词豪迈风流、雅俗共赏的艺术风姿。
本书以1990年代的进行写作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民间”与“日常生活”的视野下,来重新细读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本书试图破除西方理论的框架束缚,通过文章细读的研究方式,进入文本的内部和肌理之中,从而建立起新的批评视点和寻找新的解读的可能。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诗人的诗歌活动,本书将这些新的诗歌批评置入了一个更大
本书吸取了众多修辞学家所撰诗镜译本的精华,对各种不同理论进行严密剖析,特别是依据著名诗镜学者司徒班钦诗论、雄顿诗镜译本及梵文原注本,阐明了作者的独到见解。为说明“修辞无边界”的立论,还引述了《如意藤》中的精彩诗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国志传加像序、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之一、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卷之二、新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卷之四等。
本书是作者阅读和研究白居易三十年的总结,涉及白居易作品中的风景与节气、诗歌之双璧、散文之风度等,尤其侧重白居易对后世文坛的影响。醉白之醉,即醉吟先生之醉。醉白二字,于阅读与研究之外,贴切表达出醉心与仰慕之意。宋代以降,白居易的影响与接受绵延未断,汇成一条多姿多彩的醉白之路。醉白之路上的历代文人,承继醉吟诗风,将日常与风
孟郊(751814),字东野,开中唐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与韩愈并为韩孟诗派。常与贾岛合称郊岛,有郊寒岛瘦之说。 孟郊诗里名句众多,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写诗主要不靠巧对、机心,他的风格来自他瘦硬、沉潜的精魂,归根结底,来自他磨难重重又不屈不挠的人生。他独特的艺术气息,使人一见就能识
本书以现代文化视角阐释《西游记》所蕴含的中华丹道文化。中华道文化的精髓是丹道文化,虽然自古有无数道书丹经,但都隐喻难知。《西游记》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阐述丹道养生文化,又是另一种隐喻。两者皆难知之。而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结构、内容、表达都与古人不同,因此解读《西游记》的丹道含义就要求解读者不仅要对中华传统丹道文化有深厚的积
本书在全面借鉴当代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实际,采用“横断”“纵贯”的方式来布局结构:“横断”就是根据叙事学理论将古代叙事诗的要素区分为意旨、视角与结构、人物、诗体四个方面,用之作为全书的四章;“纵贯”就是按照历史顺序,依次考察古代叙事诗在上述四个方面从先秦直到近代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