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收集的晚清至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碑帖鉴赏家翁同龢、叶昌炽、王同愈、郑孝胥等八大家散见于日记、信札、题跋中有关碑帖欣赏鉴定的文字为主线,辑注者又加入大量的文字为补证、注释,使读者能从中了解到百余年来,中国碑帖收藏的重点和方法,并插有多幅重要碑帖的图片。
本书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类文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试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
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
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1998年发掘于此的下靳墓地是继襄汾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次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墓地。共发掘墓葬533座。该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多为中小型墓葬,对之前陶寺墓地主要有大型墓葬的情况有所补充,完善了当时的社会结
考古发现的汉唐时期的玻璃、铜镜、钱币、贝壳形盒、铜器皿、马具、陶俑等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汉唐时期一个可视可触的立体世界,也为深入探讨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选取九个视角,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观察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和文化面貌,颇具趣味性。
本书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陵寝和普通墓葬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区域特征、丧葬礼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归纳河北地区唐代墓葬的典型特征和分析河北墓葬因素的传播情况,探讨了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墓葬制度和丧葬礼俗演进的规律。
石说盐语——自贡盐业碑刻研究
本书是“八婺宋韵·金熠银辉——金华地区馆藏金银器精品展”图录,共分三个篇章,分别为“宴飨藏金”“盛妆流金”“礼佛为金”。书中汇集了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浦江一百余件馆藏宋代金银器。其中,有从墓葬当中发掘的金银器,也有从窖藏、佛塔当中出土的金银器。立足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般闲事,旨在展示八婺大地宋代的生活场
本书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