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沿着“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凌家滩、薛家岗、城头山、良渚与钱山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以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一万多年至五千年前中国美学久远、深广的“文化基因”,阐述了江南新石器审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与万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
本书是研究楚墓的集大成者。该书分甲、乙两篇。甲篇为楚墓研究,乙篇为楚系曾墓研究。甲篇对楚墓的基本特征、时代序列、等级类别、地域差别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又对楚墓进行分区、分类和分期。然后论述楚墓典型器物组合,特别对典型楚器进行了界定,并阐明用途及作用。乙篇为对曾墓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曾侯乙墓的发掘技术工作及该墓椁室形制、墓
《中国古文书学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重点资助支持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每年一期,以刊登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的论文与书评为主,内容涉及新见古文书的刊布、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相关学术研究与学术评论等。本书为该辑刊的第一辑,共收录相关文章18篇。内容主要涉及唐代公文书、典籍、军令以及胡语文书研究,新见文书整理;
本书是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对珠海市革命遗址大普查成果的汇编。珠海市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开展了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普查革命遗址共计45个,其他遗址7个。革命遗址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7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纪念地8个,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居5个,纪念设施15个。全书图文并茂,全面展现了
本书作者精心从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0件文物,涵盖了从史前文化到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从原始社会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到商周时期的玉器、青铜器和原始瓷器,从汉代的画像砖、陶阁楼和金缕玉衣到唐宋时期的三彩、瓷器和人物雕砖,以至于明清时期的书画刻帖作品。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一道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土岭——上村岭上,发现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过多次钻探和数次大规模发掘,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国公墓地。墓地出土资料众多并极具研究价值。1999年,《三门
本书介绍了五凉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墓志、碑刻、石塔、木牍、文书、砖画、佛教壁画及五凉姑臧城和石窟模型等文物藏品,通过五凉时期的“政权兴替、民族融合”“经济繁荣、贸易畅通”“名门著姓、文化传承”“避难来者、日月相继”“文教兼设、多措并举”“牖启人文、德润武威”等十二个单元,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五凉文化的考古成果和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活:巴蜀汉阙分布区域,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及保护现状;巴蜀汉阙图像题材类型分析、图像母题及其视觉符号解读以及图像时空混合构图模式、图像布局视觉程序结构、图像中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巴蜀汉阙图像中关于巴蜀地区的原始图腾崇拜遗风、巫文化习俗、异域文化元素等文化内涵解析;巴蜀汉阙图像艺术与山东、
铜梁共有29处清以前的摩崖造像,大多为中小型摩崖造像,其中隋唐时期3处、宋代1处、明代4处、清代18处,另有无法确认具体年代的3处。这些摩崖造像风格各异、规模不一,雕刻手法多样,有的彩绘精美、有的返璞归真简洁为上,不少摩崖造像配有题刻或碑文,反映了不同时期工匠的雕刻技艺,为研究古时文字艺术、历史事件提供了佐证资料。本书
本书分为清华简(七)语类文献与传世文献比较研究、清华简(七)语类文献的文献价值、清华简(七)语类文献的文学价值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