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曲的路线讨论了戏曲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曲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曲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曲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
书稿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北戏曲资料选编,收录了1949-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及省内其他各地、市、州政府部门下达或发布的与湖北戏曲密切相关的各类历史文献,包括戏曲政策文件、计划总结、会议讲话、节赛通知、报刊评论、统计报表等。书稿在编排体例上以年代为序,每年内顺序以时间先后为主,事件相关性为辅。少数具体时间难以确认的
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
本书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大师班2022年度项目,于2022年5月9日开班,历时五周。遵循高层次、小批量原则,在全国择优录取正式学员30名,卢昂、雷国华、宋捷、王晓鹰、张曼君五位名师进行专业主课教学,仲呈祥、陈薪伊、田沁鑫、伊天夫、张仲年、汪人元、黄定山、濮存昕、居其宏、盛和煜、罗
本书的“戏剧”概念为大戏剧概念,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全书针对当前首都戏剧发展现状,从主体论、审美论、创作论、改编论、批评论、空间论和发展论等7个维度探索戏剧与首都观众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主体论,主要从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着手,阐释创作的团队意识、题材意识及文化自觉性。第二
莆仙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本书通过对莆仙戏台前幕后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进行抢救整理的策略研究,总结了抢救、传承莆仙戏艺术的宝贵经验,探寻了莆仙戏艺术传承、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本书的出版希翼为莆仙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书是著者在学习、继承谭霈生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学科视野对戏剧本体论、戏剧创作论、戏剧批评论进行新探索的一个结晶。其“新”在于:一是从现象学视角对“戏剧性”“戏剧情境”等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作出新的阐发;二是提出“戏剧诗境”“隐性跨文化戏剧”“隐性艺术家”等新概念,界定其内涵,阐明其价值;三
吕剧作为深受山东人喜爱的地方戏,其创作和演出紧随时代变革的步伐,通过塑造诸多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以及描述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不同女性命运,表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女性价值观。本书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社会近百年的变迁发展,细致解读吕剧文本与舞台表演实践,力图梳理阐释近百年来吕剧艺术中女性形象、女性择偶观
本书概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豫剧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了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豫剧唱腔风格、雅俗共赏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整理了豫剧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思路。本书探讨了现代豫剧与传统豫剧的异同之处,突显了其在适应新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语境方面的创新。同时,本书关注了戏曲音调、民歌元素、器乐乐队等方面的变化,为传统
该书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中的方法论——“形体行动方法”的学习研究。“形体行动方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在创作方法方面的重要发现,它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系”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形体行动方法”是建立在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掌握角色的行为逻辑,逐步组织角色舞台上的身体—心理生活,逐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