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文字石刻,历来被视作篆籀圭臬。而近百年来显赫于世的明代安国十鼓斋旧藏的宋拓本《石鼓文》中权本先锋本后劲本,更是被认为是《石鼓文》存世最早拓本。作者通过对数本《石鼓文》拓本的研究,从笔画形态、册后题跋、流传情况等方面,考证出现藏日本的所谓明代安国十鼓斋《石鼓文》实为伪造本,而
本书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研究丛书的第三部,由该馆学术部牵头编写,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明清海防类文物的释读为主要内容,分为数个板块,收入几十件馆藏精品,每一件藏品均有撰写专门的解读文章,并配有全新拍摄的高清摄影图片。本书以航海文物为线索,结合大量图像和解读文字,力图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来向公众介绍航海文化的意义和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器与像中国古代器物的雕塑语言研究》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之一,作者王礼军。本书突破以往学界对器物与雕塑概念的常规理解,将器物纳入到雕塑的话语体系中来,针对器物的造型展开分析与研究,论述其雕塑性语言表达方式和特征,由此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雕塑的范畴和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雕塑实际上是器与像的造型传统,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释迦会子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装藏,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揭秘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
本书在宋代佛教石刻整体坐标中考察宋代舶载输日佛教石刻的形制谱系及雕造年代,以日本现存宋代输日佛教石刻为研究核心,以浙闽沿海宋代佛教石刻遗存为比照对象,对日藏宋制佛教石刻进行了跨海溯源。在此基础上,由物及场,由场及人,由人及史,采用文物考古调查与文献史料解读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石刻的存置场域、关联文脉、输日背景、利用社群
本书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西域南道佛教文物(主要为写本与艺术品),配合相关历史遗址的调查,从中解读出从犍陀罗至疏勒、于阗、鄯善、敦煌这条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传播和流行的历史实况。作者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内容:西域南道上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间的互动;西域南道上
本书所涉的龙泉青瓷文化概念,是指构成龙泉青瓷存在的内部与外部诸要素的总和,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包括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轨迹、古代遗存的静态积淀、活态传承的独特技艺和传承人、与生产息息相关的自然要素、技艺和产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倡导、渗透于生产制作中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海内外文化和经贸交流中呈现出的地位
围绕陶瓷的生产与使用,中国古代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历史文献,它既包括了陶瓷本身上留存的文字、图案,也包括围绕陶瓷而产生的诗词歌赋、诉讼纠纷,还包括对陶瓷生产和收藏进行记载总结的各类专著。内容之广,几乎无所不收,存世之多,几乎每朝皆有,但论述对象却又十分明确。本书从目录学的角度,通过梳理现存传世文献中与古代陶瓷相关的种类,再
本书汇集了2012—2021年共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0个考古发现的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地域涵盖全国各地,在类型上既有传统的城址、墓葬、窑址,也有沉船等需要新兴水下考古技术进行发掘的遗址。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对各个考古发现进行阐释和解读,包括考古发现概况、发掘经过、发掘成果及相关研究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出现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刻文字,风格雄秀独特,一向为篆书爱好者所崇尚,用它撰写诗联。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损毁严重,至今仅存二三百字,撰写诗联受到很大局限。本书通过列举石鼓文的古今字和通假现象,扩大了石鼓文字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上解决了撰写局限的问题。每字下附有古今人的有关作品,注重推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