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科举制度研究》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士阶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力图从唐宋科举制度的嬗变与士阶层的变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来揭示隐藏其表象背后的中国唐宋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深刻的内涵。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视角,以及勇于创新的气魄,而且也反映了作者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与较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尤其值得提
中国历代工官制度作为国家机构中的重要组织机构进行演变和发展,长期执掌历代统治阶级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施工组织管理,对于建筑经验的总结、统一做法和实行建筑“标准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中国建筑体系的萌芽、发展和成熟的各阶段,作出了应有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工官的执掌范围逐渐扩大,营造自始至终都是重要的一项
《寻访戏剧之源:中国戏剧发生研究》以过去被视为学术禁区的早期宗教为视角。“戏剧”概念的界定采用“戏剧四要素”为标尺:演员、观众、演出场所、情节内涵。运用文物考察、文献诠释、田野考察三结合的方法获取基本资料,相互印证,阐述中国原始社会、商周奴隶制社会及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前戏剧”现象。作者在“结语”中指出:人类的
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重要内容,但它在封建社会里被边缘化了。明来清初的翠期启蒙使之产生了颠覆传统、追求现代的功能。近代以来,在“施工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人批判传统、判断西方、追求现代化,以民生为题批判资本主义,与西方社会主义形成了共鸣,先后出现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对中国
正史中《史记》关于商鞅事迹的记述最早使用了“变法”的说法。长期以来,“变法”也被看作“改革”的同义语。人们一般习惯于把王朝当政集团成员所策动和主持的,规模较大、影响也较大的改革,特别是法令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都称之为“变法”。《变法史话》简要地回顾和介绍变法史,希望通过对历代变法的理解和总结,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
孙中山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和崇高的责任感,以他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求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革命思想,他们用进化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在纷杂的各种思想的百花园里,采撷自己需要的花粉酿造出救国之蜜——三民主义,它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共和制度为蓝本,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嫁接点,
本书围绕“治道大体”这个贞观君臣论治的核心内容,分别从治国理念大体、治国事务大体、治国制度大体和君臣关系大体四个方面对《贞观政要》治道思想进行了阐释。
本书从魏晋南北朝的职官制度以及选官制度作为考察的视角,对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山东考试通史(上下)》填补了山东省有关考试史书的空白,是一部完整记录我省教育考试史实的著作。本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为近现代以前部分,主要考察了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山东地区考试制度(重点是科举考试和学校考试)的萌芽、建立、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下卷为当代部分,以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为主脉,研究考试发展对经济、社会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催生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面对西方异质文明的冲击,传统中国的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在这种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开始萌芽并进而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成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