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史/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围绕一个主要的问题展开,即:在媒介发展过程中,人类究竟根据什么原则和标准来对媒介进行选择的?作者发现,在媒介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对媒介进行选择时主要依照两条标准:一是跨越时空的能力,这是传播的“自由度”问题;一是传播达成的效果,这是信息的“保真度”问题,媒介正是在对这两种目标
本书通过翔实的资料、大量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展现台湾地区报业发展的历程,有述有论,尝试呈现多姿多彩的台湾报业,内容涵盖日据至今报业的发展,但重点在报业发展自身,结构上力图做到点面结合,写作上则力图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本书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与Martin的语类、语域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了不同的证素在英语疫情新闻中的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语篇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实现新闻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研究者认为,隐性劝诱自然化过程是新闻语类的社会功能之一,且集中反映了该语类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农民工是这一社会巨变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但同时也是以发展主义为核心的改革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在以户口为核心的等级化公民权体系中,农民工群体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他者”地位,如何修补这一群体所集中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裂痕,成为改革时代执政党-国家和以媒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系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聚焦媒体与社会的发展全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关注全球趋势下的中国实践。本书设置六个专栏:年度报告、前沿访谈、中国舆情、媒体创新、媒体与西部发展、深度调研,力图全景式地深描2015年以来的中国媒体发展实践,一方面进行经验性反思
本书从历史与现实观的视角出发,在新闻理论与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纵横交错的新闻脉络及其层峦叠嶂的社会动因,进行独具匠心的剖析和阐发,对晦涩枯燥的新闻理论进行了细致通俗的解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出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指引。本书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新闻与新闻传播理论、新闻舆论与监督、新闻伦理与法制建设、新媒体的发
从戊戌维新前开始,中国知识精英借助报刊论政,将办报作为投身政治活动之起点或主要手段,这一历史现象在晚清尤为突出。这些建构舆论并逐步成为新兴意见领袖的报人,无疑是一种依托传媒的新式精英,这种“大众型”精英从世界范围看也是近代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之后的产物,而为古代所无。在中国,其出现较之西方更为晚近一些。那么这一角色在近代
结合我国广电媒体发展实际,本文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并提出我国广电全媒体三个发展方向:区域化门户、产业链平台和差异化竞争。媒体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媒体的诸多特性。本文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环境三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并提出环境优化建议。最后,
本书是研究批评认知视角下环境新闻语篇话语策略的学术专著。以环境新闻语篇为语料分析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三个视角阐释环境新闻语篇的认知机制,从认知的角度对环境新闻语篇采用的话语策略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认知机制与话语策略之间的互补关系,构建起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模型,展现媒体报道环境事件所倡导的价值观
《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6年卷)汇总了第三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具体包括6家中央新闻媒体、行业类媒体,以及全国28个省区市的32家地方媒体。2015年,各试点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各媒体从十个方面详细报告了履责